">
作者:史孝文(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公元前2千紀初期古亞述國際貿易體系及其國家治理策略研究”〔22BSS047〕的階段性成果)
兩河流域在地理與環境資源上呈現南北不同的區域性差別,致使南北方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呈現出發展的不均衡性。從農業革命開始到早期國家建立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前9千紀—前7千紀),兩河流域的外圍發生農業革命并出現早期大規模聚落;第二階段(公元前7千紀—前4千紀),兩河流域的南方和北方都出現了城市化趨勢;第三階段(公元前4千紀—前2千紀),烏魯克文化擴張與北方二次城市化,兩河流域文明在南北方分別進入新的階段。在這長達數千年的過程中,兩河流域南部、北部以及整個周邊地區的社會發展進程都產生了復雜微妙的聯動效應。
目前已知全球最早發生農業革命的地方并非在兩河流域的核心區,而是在新月沃地西部的黎凡特地區和與其毗鄰的安納托利亞地區,也恰恰是在那里誕生了人類最早的大規模聚落。農業的產生增強了居住的穩定性,糧食產量的增加也引發人口的增長和剩余產品的出現。這使得聚落的規模逐漸增大,并且一部分人口分離出來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等其他生產。生產的專門化使得產品的再分配權落入少數家庭手中,貧富分化出現。在國家形成的最初階段,農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公元前8000年左右,黎凡特地區的耶利哥已經開始種植大麥和小麥,聚落周圍建起厚重的城墻和高大的塔樓,學者們推斷其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經從狩獵轉為農耕,居民數量達到2000至3000人。公元前8千紀中期至前6千紀后期,今土耳其南部的加泰丘發展起來。該遺址的城墻高達20米,神廟區出土有精美的壁畫、雕像和圣壇。這些發現表明其居民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成熟,并且有著豐富的宗教生活。有學者從其建造規模和格局上判斷,上述兩處遺址已經可以被稱為最早的城市。甚至有學者認為城市的出現在前,農業的出現在后,城市的出現催生了農業。但多數學者認為這些聚落仍只是史前村落,日常生活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社會的復雜程度尚未達到城市的規模和水平。
從公元前7千紀中期開始,農業聚落的數量在兩河流域南方和北方都迅速增加,而且幾乎同時出現從鄉村向城市發展的趨勢。北方屬于哈拉夫文化,其特征是農業以旱地耕作為主、人工灌溉為輔,陶器為黃、紅、褐色陶胎的彩陶,房屋屬于不規則的聚合式建筑。南方以歐貝德文化為主體,其特征是農業依賴灌溉,陶器為對爐溫要求更高的黑繪彩陶,居住的房屋為中庭加兩翼的三分式建筑。
公元前6千紀末,南方的歐貝德文化進入擴張期,向南傳播到波斯灣沿岸,向北傳播到兩河流域北部,影響了北方的哈拉夫文化聚落,并進一步傳播到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當時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跨區域長途貿易是促進文化傳播、加強文明互動的重要推手。考古發掘顯示,這一時期北方的哈拉夫文化與南方傳來的歐貝德文化之間發生了由吸引到競爭、再到沖突的過程。對兩河流域北部的高拉丘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該遺址早期的房屋樣式、陶器類型和墓葬模式等都體現出以哈拉夫文化為主體的特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歐貝德文化的影響逐漸加深,到公元前5千紀初,高拉丘的文化風格已幾乎與南方的歐貝德文化沒有太大的區別。公元前4千紀后期,這種變化發生逆轉,哈拉夫文化再次成為主流。這可能意味著兩種文化的沖突以本土哈拉夫文化的勝出而告終,也可能是此時歐貝德文化在南方被新興的烏魯克文化取代的結果。
公元前4千紀中期,烏魯克文化在兩河流域南部崛起,埃利都、基什、烏魯克和烏爾等數以十計的蘇美爾城邦出現。對這些遺址的發掘表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技術革新,包括文字、陶輪、滾印和建筑等方面。公元前32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已經形成完整而成熟的城市文化。烏魯克城是這些城邦中的典型代表,城中有專門供奉天神安努和金星女神伊南娜的復雜神廟建筑。遺址中出土有一個高105厘米的雪花石膏大瓶,時間約為公元前4千紀晚期,上面的浮雕展現出一群男子在王的帶領下向伊南娜女神獻祭農牧產品的場景。這表明神廟在早期蘇美爾城邦的經濟生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世俗王權在借助宗教權力進行統治。
烏魯克文化帶動的城市化浪潮隨即迅速擴散到整個古代近東地區并向周邊輻射:向東傳播到西部伊朗的蘇薩,再到東伊朗的沙爾·伊·索赫特,甚至有可能推動印度河文明的產生;向北傳播到北敘利亞的哈布巴·卡比拉等地,繼而對安納托利亞地區和希臘愛琴海地區產生影響;向西傳播到古埃及,可能啟發了古埃及文字的出現,促進埃及王權觀念的誕生和國家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兩河流域的北方幾乎與南方同時啟動城市化進程,但是卻在公元前4千紀末期停止,再次回到鄉村時代。直到約公元前2500年,北方才在南方的影響下再次啟動城市化進程,并長期依附于南方。此時南方則進入城邦爭霸的時代,在城邦混戰中王權逐漸向專制霸權演化。約公元前2300年后,阿卡德王朝與烏爾第三王朝相繼實現對兩河流域的統一。這兩個王朝雖然各自僅維持了一百多年,但國家機器卻在帝國統治的框架下日趨完善。這段時間南方無疑是兩河流域文明的中心。直到烏爾第三王朝崩潰后,借由長途貿易,北方的阿舒爾城邦才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古亞述的歷史由此開啟。同時,南方的巴比倫也在烏爾第三王朝的廢墟中開始興起。從此,以亞述和巴比倫為代表的兩河流域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總體來說,兩河流域早期國家形成的過程既體現了整體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體現出南北不同的區域性特征。在農業革命時期,人類聚落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水源等自然地理條件,原始宗教在社會組織過程中成為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手段。在聚落從農村向城市過渡的階段,基于灌溉農業的南方社會由于對社會組織管理的更高要求而獲得發展動力,從而率先向國家形態轉化。城邦興起后,城邦間對有限地域內資源占有的競爭使得軍事權力在社會管理中愈加重要,經濟、宗教、軍事和政治權力不斷向世俗精英階層集中,推動社會繼續邁向更加成熟的國家形態。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4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