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門做飯”在網絡上悄然興起,社交平臺上有不少自薦帖,顧客可以自主點菜,或從私廚提供的菜譜里挑選,食材可以自備,也可以代買。一些家庭選擇“上門代廚”服務,或是解決一頓飯的問題,或是招待親朋好友。
作為一種新興服務,“上門代廚”既是一種新型的靈活就業方式,也能滿足人們對生活服務的新需求。但與此同時,新興的上門兼職服務,存在行業標準不清晰、入行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存有安全隱患等問題。近期,上海市政協委員范春燕、鄭宏聯名提交了《關于促進“上門代廚”新興業態健康發展的提案》。
“上門代廚”新業態存在隱患
提案分析,目前市場上的“上門代廚”可以分為傳統和新興兩大類模式。
傳統模式分為家政服務模式和餐飲企業模式。前者以家庭為服務對象,進入住所,提供保潔、烹飪等滿足家庭日常生活需求的有償服務活動。后者是持有合法食品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根據客戶的需求,在客戶指定的場所,提供廚師上門服務。餐飲企業模式的服務人員通常具有職業資質,并提供食材、烹飪工具等服務所需的必要物品,服務質量有一定保障,費用相對也較高。
新興模式也有兩種。一是網絡平臺模式,客戶通過網絡第三方購買“上門代廚”服務,并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餐飲定制。服務提供者不受限制,可以是專職專業人員,也可以是各類兼職人員。二是餐飲管理模式,此類企業旗下通常有一定規模數量的廚師及服務團隊,可以提供完整餐飲的一條龍服務,即除了用餐和烹飪場所由客戶提供以外,從食材準備、就餐器具等所有與餐飲有關的事項均由服務方提供。該模式與傳統餐飲企業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于餐飲管理企業并無資質要求,無需取得相應的食品許可資質。
新興模式下,“上門代廚”涉及“入口”“入室”等安全,隨著服務市場的壯大,覆蓋人群范圍的擴大,在食品安全、從業人員健康安全、消費維權等方面存在一定隱患。
首先是從業資質。相較于傳統模式,目前的法律法規對于個人以及企業從事新興模式下的“上門代廚”并沒有嚴格的準入門檻,相關人員是否進行了從業人員預防性健康檢查并持有健康合格證,無法保證,因此存在由個人健康問題引發的食品安全隱患。
其次是服務標準。網絡平臺上個人兼職提供的“上門代廚”服務,由于服務對象不確定,很多是單次服務,自定收費價格,很少簽訂合同,食品安全、服務標準、服務質量等方面缺少明確的服務約定以及責任界定。在食材采購及服務過程中,有可能因服務提供者不規范采購或者不良個人衛生習慣,導致食物中毒或傳播疾病等事故。
此外還有消費糾紛。對于餐飲企業模式和餐飲管理模式,由于服務提供主體為公司,遇到爭議糾紛時,消費者可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障自身的權益。但網絡平臺模式通常為個人提供服務,雙方不簽訂書面的勞務合同,對于服務的內容、收費標準沒有書面約定,如遇糾紛,難以確定權責,容易產生無法解決的爭議。參考家政服務的消費投訴數據,上門服務的糾紛主要包括服務失約、服務質量不佳或服務時造成人身傷害或財務損失、申請退款遭遇拒絕或拖延處理等。
鼓勵發展,并守住安全底線
面對市場新需求、行業新發展,需要統籌兼顧好鼓勵發展和守住安全底線的關系,以規范發展、有效監管為方向,加強多方協作,共同推動“上門代廚”新興業態的健康有序發展。提案給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立完善行業規范。隨著家政服務越來越細分,與互聯網結合后,服務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建議加快在家政服務行業協會下推動建設專業分會,盡快研究出臺“上門代廚”這類新興服務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明確從業資質、基礎培訓等上崗前的必備條件以及上門服務標準、食品加工安全等服務規范,填補服務領域的標準空白,通過制定標準來規范服務經營。
第二,規范合同管理。建議可參照家政服務的合同管理模式,在“上門代廚”行業推行簡約的規范性合同,明確服務內容、標準、質量、收費以及消費糾紛處置等要素,有效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三,完善協同監管機制。一方面,針對不同的“上門代廚”模式,各相關部門應各司其職,落實分類監管。比如,對于家政服務模式,適用《家庭服務業管理暫行規定》以及《上海市家政服務條例》等開展監督管理;對于餐飲企業模式,適用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予以監督管理;對于網絡平臺模式,則要加強對各類平臺監管,督促平臺落實相應的審核義務等。另一方面,加強對新消費模式以及新業態發展態勢的分析研判,分析可能產生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方式、適用的法律依據、監管執法的方向方法等,加強部門協作,提高系統施策、綜合施治能力。
第四,發揮科普宣傳引導作用。針對新興行業,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消保委也要積極發揮作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來源:澎湃新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