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守一
近日,黑龍江鶴崗市一起離奇的房產糾紛,引起輿論關注。鶴崗市民劉女士10多年前在當地買了一套房,并辦理了按揭手續,她前往外地打工10年后將全部貸款還清,但回到自己房子一看,房子里已經住著陌生人王某一家,并且對方還出具了法院的證明手續。
多家媒體跟進采訪,梳理了房子被“合法”轉賣的大致過程:建設這棟房子的房地產商,因為合同糾紛被告,經過法院調解,將房子交付給了張某某,而后張某某又將房子賣給了王某。房地產商把已經有主的房子拿去抵賬,當然涉嫌違法,可問題在于,這外人看來很低級的“一房二賣”錯誤,為什么還能得到法院的確認?
劉女士真金白銀買房,不是通過私下交易,而是走了銀行借貸,也在商品房預售許可管理、商品房項目現售備案管理系統中做過備案,只要法院做了基本的核實,就不可能發生這種離奇事件。這一本不該出現的糾紛,證明處理該案件的法院在工作中存在嚴重疏漏。
而這種疏漏,竟然還不止一次。有媒體調查發現,此前這家房地產商曾把一套已經被查封的房子,以同樣的方式抵給了張某某,也得到了上述法院的確認。如果沒有法院的介入,房地產商私自“一房二賣”證據確鑿,劉女士維權可能還相對容易。現在法院的認證,使得“一房二賣”變得“合法”,這是該事件中最匪夷所思之處。
“一房二賣”是過去房地產市場中較常見的一種違法行為,一些房地產商出于私利,通過違規操作,騙取多位購房者的錢財。但這些騙局之所以能行得通,往往都是因為銷售的是期房,還沒有到辦理房產證等環節,無法在商品房項目備案管理系統中查詢,所以讓某些不法房地產商鉆了空子。像劉女士這樣已經按揭還貸10年,且經過系統備案的房子還被二次“賣”出,只能歸咎為法院的失察,其沒有嚴格按照核實程序辦事。
代表公正的法院,竟然如此為不法行為大開方便之門,讓人大跌眼鏡。此事傷害的已不只是劉女士一人,還有該法院本應具備的公信力。如果說工作中難免犯錯,那么最起碼要做的是在發現錯誤之后積極改正,賠償受害者,追究責任人。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威懾作用。對于已有明確歸屬的房產,其實只要嚴格按照程序辦事,根本不可能出現“一房二賣”的情況,這背后更多是人而不是制度的問題,是有人在放任“一房二賣”情況的出現。
要避免類似狀況再次出現,必須給相關人員敲響警鐘。就此事件而言,地方法院的主管部門,或許應該盡快出面,調查清楚類似低級錯誤背后的原因,看看到底有沒有利益輸送之類的黑幕。無論是工作粗放疏漏,還是存在腐敗現象,都要盡快予以追責。這不只是保證個案公正,也是重申制度的嚴肅性,是對更多民眾負責。(守一)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