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最美醫生】
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醫生的“戰場”
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 李燕明
1995年,我從山東醫科大學畢業,進入北京醫院,成為一名住院醫師。雖然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但對于一個剛畢業的醫學生來說,崇高的職業精神并非與生俱來。
剛進醫院,需要到各科室輪轉。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輪轉到腫瘤科時,曾負責過一名癌癥晚期的老人。老人年事已高,疾病進入終末期,治療手段有限,基本就是姑息治療。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每天查房如果只談病情,總覺得有點殘酷,于是就陪他聊點兒疾病之外的話題,談談往昔舊事,說點高興的事,這樣老人就會開心一些。
過了一段時間,我輪轉到其他科室。突然有一天,一對夫婦幾經輾轉找到我。原來,那位老人已經病逝,他們是老人的親屬。老人在臨終前特意交代一定要找到我,當面和我說聲“謝謝”,感謝我在他生命最后的時光帶給他的溫暖。
那時,剛做醫生的我面對突如其來的致謝,深受感動,也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一名醫生,專業技術固然重要,但我們面對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患者,如果醫者對生命的態度、對職業的認識不正確,對生命沒有敬畏,對患者沒有仁心,就不可能履行好救死扶傷的職責。患者的感謝和信任,正是對醫生莫大的激勵和滋養,雖然現在接觸的患者越來越多,閱歷越來越豐富,但每每憶起這段經歷仍會有所觸動。從一份職業到一份事業再到一份情懷,我對“醫者”二字的感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深刻。
對于呼吸重癥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而作為一名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醫生,經常要與“死神賽跑”,一刻也不能松懈。這些年,我把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危及老年患者生命的肺部感染和危重癥臨床救治工作中,在老年人肺部感染、分枝桿菌病、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呼吸危重癥搶救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2003年非典流行,我報名到一線參加救治,在非典定點醫院——房山區人民醫院連續奮戰多日,成功挽救150余名危重癥患者生命。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我接到通知時正好是除夕夜,顧不上跟家人解釋太多就急忙趕往醫院。我和同事們連續奮戰24小時,完成了北京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的籌建和培訓工作,對前方醫療隊進行指導、會診。2022年年底,新冠疫情平穩轉段期間,危重癥病人最為集中。為落實“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目標,我帶領醫護技團隊迎難而上,支持轉化病房建設,建立全院巡診機制,成功救治逾千名老年重癥患者。
經常有人問我,面對那么兇險的傳染病,每次都搶著報名去一線,不怕嗎?其實我沒想過這些,作為呼吸科的醫生,這是一種責任。不僅僅是我,我們整個團隊都沒人“掉鏈子”。打通“生命通道”,我們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醫生的“戰場”,我們要像戰士一樣“出征”。
事實上,以前我不喜歡“拋頭露面”。但在臨床工作中,我發現患者的誤區特別多,而且很多問題是雷同的。看診時我常常會就某個問題反復講解,但生活中還是有不少患者經常掉到同一個“坑”里。我逐漸認識到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因為專業人士的缺位,就可能讓不實信息誤導公眾。正因此,醫務工作者理應守好健康科普陣地,特別要在關鍵時刻發出專業的聲音。于是我開始接受媒體邀約,將自己積累的疾病知識和臨床經驗,轉化為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素養的科普內容。同時,我還廣泛深入社區、醫聯體、縣醫院等基層機構,以接地氣的方式,面對面為公眾傳播健康科普內容。
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我之所以學醫,就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他對待每個病人都非常耐心和善。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他,手有些抖了,但仍然每天堅持寫科普文章,發給親戚朋友,希望能幫到更多人。身教勝于言傳,老一輩醫者的高尚品格,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學生面前,我也以身作則,傾囊相授,精心準備每一堂課。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人才從醫,加入到救死扶傷的隊伍中來。
(光明日報記者田雅婷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