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畢宏音(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
當前,我國正面臨數字化發展新機遇,也面對著信息革命帶來的新挑戰。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成為事關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互聯網建設,精準把脈信息時代的“時”與“勢”,基于全局把握和實踐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互聯網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網絡綜合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系列論述聚焦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從推動主體協同、堅持手段結合、實現生態綜治、強化文明共促四個維度,為全方位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管網治網之道,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行航向。
堅持網絡協同治理,建構有機統一“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網信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新時代的網信工作必須加強治理體系建設,構建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和網民自律的治理協作有機統一“共同體”。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是管好用好發展好互聯網,有效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的根本保證,要從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守護國家主權和政權的高度加以堅持。堅決落實黨管互聯網原則,既要壓實責任,嚴格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也要著眼全局、緊扣環節,將黨的領導貫穿治理過程始終,還要發揮黨的政治引領、思想保障、組織建設作用,有力推動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不斷走深走實。
二是深化部門聯動,狠抓部門協作。網絡治理中遇到的焦點重點卡點問題錯綜復雜,且暴于線上、源于線下。需樹立網上網下一體化治理理念,既著眼網絡上下同職同責,進一步理順部門權責,明確治理原則、責任主體、響應時間,也要適應復雜輿論生態處置要求,發揮網信部門統籌協調作用,強化信息溝通、聯席會商、三級研判等協調處置機制,增強綜治合力。
三是強化守土意識,落實屬地履職。網絡綜合治理工作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只有夯實屬地管理責任,堅持源頭防范與落地處置結合,才能確保網絡治理“探針”靈敏和施治有力。應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受權專責的原則,加強網信三級體系建設,特別要打通屬地履職的“最后一米”,進一步充實基層網信工作力量,因地制宜做好屬地網絡綜合治理工作。
四是維護網絡秩序,緊盯平臺責任。互聯網平臺是以網絡技術“串起”人和商品、服務、信息、娛樂、資金及算力的商業企業,更是網絡信息內容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從維護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數字生態環境高度,壓實平臺企業的網絡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促其加強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從強化內容審核、增強處突能力、確保信息安全等方面,有效維護網絡空間秩序。
五是治理網絡生態,完善社會監督。社會監督亦是網絡協同治理“共同體”中的重要力量。應鼓勵網絡行業組織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推動形成行業信用評價體系,為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提供實踐經驗和法理依據。應建章立制推動建立行業評議等評價獎勵機制,增強行業成員的守法誠信意識。應倡導全民共同參與生態治理,發動網民、專家和業界積極舉報,持續加大違規失信信息處置力度,形成協同監督的銅墻鐵壁。
六是走好群眾路線,共建網絡家園。網絡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面對10億人組成的互聯網,走網絡群眾路線,利用技術優勢,讓網絡空間成為推動政治參與、民主交流、協商對話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變量。要通過培育宣傳,引導網民成為依法上網、文明上網、誠信上網和安全上網的傳播者、維護者、監督者和建設者,匯聚管網治網的最廣泛、深厚、持久和富有創新活力的磅礴力量。
堅持綜合治網格局,打出多元共治“組合拳”
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深刻把握互聯網管理規律,提出要形成“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 。
第一,提高依法治網能力,為網絡綜合治理提供強大法治保障。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推進網絡法治化進程。要聚焦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持續促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要加快網絡執法隊伍建設,規范網絡執法體系,提升網絡執法能力。
第二,增強行政管理水平,為推動網絡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適應互聯網運行特點,遵循數字空間發展規律,還需運用行政管理手段,加強依法監管。要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要實行政策引導、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約談指導、從業人員管理等多梯次監管,要采取日常監管、抽查考核、正向激勵、違規處罰等多舉措監管,以持續提升管網治網的系統性和實效性。
第三,提升技術治網實力,為確保網絡平安提供安全防護體系。正確把握安全與發展、管理與服務、開放與自主的關系,把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貫穿網絡綜合治理全過程。要圍繞算法推薦、短視頻、網絡直播、社交網絡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要密切關注元宇宙、人工智能特別是“ChatGPT”等發展趨勢,加強跟蹤研究。要兼顧鼓勵技術創新與推動技術向善,切實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
堅持網絡生態治理,串起生態綜治“全鏈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持續深化網絡生態治理。
其一,錨定方向目標是核心。應始終把改善網絡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政績。緊密圍繞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向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網絡生態亂象宣戰。通過確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治理方向,錨定網絡信息內容的治理任務,設立構建良好網絡生態的治理目標,激濁揚清、彰善除惡,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其二,開展專項行動是抓手。集中時間和力量解決群眾深惡痛絕和阻滯網絡發展的突出問題,例如,持續開展“清朗”“凈網”專項行動,已成為深化網絡生態治理的有效手段。從短期看,應通過內容、色彩、畫面、風格、體驗的改觀,體現專項治理成效。從長期看,應通過常態治理、融入制度、標本兼治、邊治邊改、查漏補缺、補齊短板、防范回潮、警示震懾,助力共建美好的網絡精神家園。
其三,聚焦基礎管理是關鍵。應以正確價值觀引導網站平臺社區規則、用戶協議建設。要鼓勵網站平臺堅持主流價值導向,通過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優化算法推薦的人工干預機制,推動算法應用向善,堅決守住“紅色地帶”,管控“黑色地帶”“灰色地帶”。要引導各地推動治理資源優化配置,探索制定屬地治理實施細則和操作規范,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制度體系貢獻基層力量。
其四,緊盯行為管理是重心。強化網絡生態治理,還應以通曉網絡信息傳播背后的交雜行為過程為基礎。一方面要開展“實時”行為管理。針對網絡上的造謠、散播假消息、詐騙、黃賭毒、網暴、惡意炒作等違規違法行為,既對網站平臺和違規主體進行實時監督糾偏,也透過網站平臺,加大對違規操作賬號的處置力度。另一方面要開展“全鏈條”行為管理。改事后追責為事前防范、事中監督、事后追責相結合。
堅持網絡文明建設,共建網上美好“新家園”
清風徐來天地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廣泛匯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為加快網絡文明建設、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是涵育網絡文明新風尚。當前,培育涵養網絡新風尚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強烈期盼和共同心愿。應緊扣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利用網絡新媒體、縣級融媒體等渠道,精心策劃網上重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H5產品、短視頻、元宇宙數字展廳等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的網絡宣傳闡述。還要結合中國發展生動實踐,不斷推出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網絡文化產品,讓豐富優質的網絡文化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是擴展道德建設新場域。“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廣泛開展勞動模范、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模范人物和先進事跡網絡宣傳,讓楷模深入人心,讓榜樣引領風尚。要深入實施網絡公益工程,廣泛傳播公益理念、善行義舉、志愿榜樣。要健全網絡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營造依法辦網和誠信用網的良好氛圍,在潤物而無聲、日用而不覺的宣傳引領中,厚植道德沃土,形成崇德風尚。
三是健全網絡文明新規范。培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道德和行動規范,還需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網絡文明準則。應將網絡文明建設要求納入行業管理規范,為建設良好網絡生態發揮基礎性法治保障。應以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為重點,圍繞遵紀守法、安全意識、良好習慣、防護技能等,形成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聯動的網絡教育機制。應加強網站平臺社區規則、用戶協議建設,強化網絡平臺主體責任,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引導行業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四是打造網絡文明創建新品牌。加強網絡文明建設,要網上網下聯動,擦亮創建品牌。應加強網民網絡文明素養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推動基層開展網絡文明建設活動。要辦好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全方位展現我國新時代網絡文明建設豐碩成果。要積極打造中國網絡文明理念宣介平臺、經驗交流平臺、成果展示平臺和國際網絡文明互鑒平臺。也要深入實施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創新打造形式多元、活色生香、可親可感的宣傳引導網絡精品,推動網絡文明理念、文明互動和文明表達更加深入人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