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10月23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九九重陽節,又名敬老節,寓意著長長久久、福壽永遠,寄托著人們對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助老工作也是基層公安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他們經常會碰到老人的求助類警情,老人走失是占比很高的一類警情。
總臺央視記者 陳怡博:隨著老人走失現象頻發,很多難題接踵而至,比如子女們分身乏術、警方找尋難度大、老人走失時間過長容易發生危險等。而且根據調查顯示,接受過救助的走失老人中,約有25%的老人會出現再次走失。
今年4月到現在,河南鄭州的一家派出所共接到了四起特殊的走失警情,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四次走失的都是同一名老人。

民警:你叫啥名字呀?
老人:我叫任淑英。
民警:你現在在哪住?
老人:現在這里就是我的房子。
一名老人頻繁走失 半年內警方接警4次
老人堅持認定這個水果店就是自己的家。隨著天色漸晚,在詢問水果店老板和周圍街坊鄰居無果后,民警先將老人帶回派出所休息,再幫助她找家。

鄭州市公安局上街區分局新安路派出所副所長 陳璐博:根據她描述的身份信息,網上進行一些搜索查詢。發現同名同姓的大概有17個人左右。

警方篩選出了17位名叫任淑英的老人。但是,由于這些身份證上的照片大多是年輕時拍的,已經很難分辨出哪個是眼前的這名老人。不過,一個熟悉的戶籍地址進入了民警的視線。有一名老人的戶籍地址,正是這家水果店。

鄭州市公安局上街區分局新安路派出所副所長 陳璐博:這個位置多年前已經拆遷,新蓋的門面店,我們初步判斷她戶籍登記的地址,應該是和她的現住址不在一個地方。
警方發現,水果店確實是老人曾經住過的地方。老人因患阿爾茨海默病,對以前的事記得很清楚,卻不記得現在的家了。經過查詢,民警聯系上了任淑英老人的愛人,把她接回了家。
老人安全回了家,民警的心也放了下來。但是,3個月之后的一天,這名老人再一次走失了。

鄭州市公安局上街區分局新安路派出所民警 朱元一:當時是一名過路的行人報警說,碰到一名老人走失,想不清楚家在哪里。根據這個老人的精神狀態,還有她的語言表達,我們都感覺沒有什么問題,我們就根據她所描述的位置,沿著濟源路從南往東找。隨著尋找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感覺到不對勁,是不是這個老人有一些類似于阿爾茲海默病的癥狀。

鄭州市公安局上街區分局新安路派出所副所長 陳璐博:他們就把這個老人的基本情況在群里發了一下,我一看,我說大概率就是上一次走失的這個任某,我說你直接跟她愛人聯系吧。
民警再一次把任淑英老人送回家,還特意囑咐了她的老伴兒,盡量看好她,避免走失發生意外。令警方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他們又接到了兩次任淑英老人的走失報案。

鄭州市公安局上街區分局新安路派出所副所長 陳璐博:一個路過的群眾,因為這個老太太向他詢問家在哪住,人家就把她領到我們所里了,正好剛巧那天又是我們值班,一看又是這個姓任的老太太。第四次是她一個人,走到跟我們轄區交界的一個地方,當地的公安機關去處警,派出所處警的民警就直接把她送到我們派出所,然后又跟她家人聯系。

多虧遇到了熱心的路人和有經驗的民警,讓老人幾次走失都能順利回到家。但是,她的多次走失也引起了民警的關注。
老人迷路 只記得曾經的家
事發幾天后,民警來到了任淑英的家探望老兩口。

在交流的時候,任淑英的表達清晰流暢,看起來和正常的老人一樣。其實,她是一名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病三年的患者。

任淑英的老伴:她這種病,你現在要控制住,這樣還可以,關鍵是她發展到以后,啥都不知道。

任淑英和老伴兒結婚已經四十年了,他們沒有兒女,兩口子相依為命。兩人9年前搬到了現在的房子里,以前的住址正是任淑英走失時不肯離開的那家水果店。自從她患病后,走失的情況就開始頻繁出現。

記者:一共多少次?
任淑英的老伴 齊先生:九次了。
記者:那你都知道老伴她有這個情況,平常有哪些防范措施嗎?
任淑英的老伴 齊先生:平常我就給她弄了個牌,寫上她的名字、她的地址和我的電話號碼都有。她感覺不好意思掛脖上,在包里放著,包里放著她想不起來。

既然任淑英不愿意帶著信息牌,齊先生就盡量跟著她,一起買菜、一起遛彎。但是,家里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有的時候,兩人外出的時間長了,回到家來不及做飯,就只能隨便湊合兩口。還有一次,齊先生生病住院了,卻突然接到了老伴兒走丟的電話。

任淑英的老伴:派出所打電話,我跟醫院住著院,打著針。民警說你去不了我們給她送回家,她沒鑰匙,我叫她摸摸脖子,看有鑰匙沒有,一摸有。

自從任淑英老人走失的次數越來越多,齊先生對她幾乎寸步不離,很少讓她再一個人出門了。民警也把老兩口的情況向社區做了登記,并協調相關部門解決老人今后的生活問題。
不愿被貼“病人”標簽 老人不愿掛信息牌
民警表示,在他們幫助過的走失老人中,許多老人并不愿意隨身攜帶信息牌、手環,因為他們不想被別人貼上“病人”的標簽。但是,如果在他們的身上沒有這些信息,民警識別老人身份的難度就會增大。走失的時間越久,老人遇到危險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的民警姚順,在兩年半的時間里,一共幫助過幾十名走失老人回家。而且,他每幫助一名老人,都會去用心觀察、總結經驗。讓我們跟隨著姚順的視線,走近這些走失的老年人。
多次幫助走失老人 民警總結出溝通經驗

這是民警姚順這兩個月來幫助的第六名走失老人。根據以往的經驗,姚順通常先和老人試著溝通,從她的言談話語中獲得一些信息。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婆婆她屬于那種基本無法溝通的一個狀態,在跟她交流了半天之后,沒有辦法得出她具體的身份信息,她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也不記得自己的親人的名字,也不記得自己住在哪里。

老人身上沒有任何帶有身份信息的物品,依據經驗,姚順試著通過聊家常讓老人情緒放松下來,這樣可以從她的只言片語中尋找一些線索。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跟她聊天的過程中,剛好也比較巧,在問到鄂州的時候,她有回應,并且也在一直念叨鄂州,我就懷疑她是不是鄂州人。
民警調查發現,這名老人現在和愛人一起在武漢生活。民警立刻與老人的家屬取得聯系,并把她送回了武漢的家中。

原來,老人確實患有精神類疾病,經常會趁家人不注意的時候往外跑,找不到回家的路。像這樣的老人走失警情,在姚順工作的轄區內時常會發生。
一位民警幫助幾十名走失老人找到回家路
姚順今年30歲。他參警7年,在派出所工作了兩年半的時間。雖然在基層時間不長,但他卻幫助過幾十名走失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尋找老人這方面的經驗的話,我覺得第一個是要有耐心,第二個是要細心,第三個是要有恒心。
民警總結出老人走失案件共同點和規律
在民警姚順處理過的多起走失老人案例中,有的是家人來報案,不知道老人去了哪里,還有的是老人被路人發現,記不清回家的路。姚順對這些老人的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出了這些案件的共同點和規律。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大部分是在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走丟了,或者說在子女沒有注意的情況下走丟了。

民警姚順發現,這些走失的老人往往說不出家庭住址或家人的聯系方式,他們的身上通常也很少帶有身份信息的標識。

如果老人的身上沒有定位裝置或身份信息,他們自己也記不起或無法表達出家庭住址的話,民警幫助他們回家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

就在前不久的中秋節晚上,原本是闔家團聚的日子,一對夫妻來到派出所報警,他們的母親不見了。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家人來報警的時候說因為婆婆多次離家出走,他們懷疑婆婆是想要回到相國寺,據他們家屬說,相國寺是婆婆以前居住的地方。他們沿著往相國寺方向的路一直在找,找出去了接近2公里,沒有找到。
依據家屬的描述,老人離開家大概有兩三個小時,姚順分析,她應該并沒有走遠。

通過對老人居住地附近的公共場所視頻進行排查,民警終于發現了她的身影。9月29日下午4時半的時候,這名老人坐在路邊的兩個塑料箱上。她手里提著一個袋子,身上還背了兩個包袱。老人坐了兩三分鐘后,起身離開了。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整條丁字橋路上沒有她的任何軌跡出現。我就判斷,她可能就沒有離開過那一片,因為那個位置當時有一個賣鹵味的一個小攤位,我就想著過去實地看一下。那個攤主就回答我說,那個婆婆就在旁邊,她說下午一直就在這里,我就按照攤主指的方向,發現婆婆就坐在那里。

原來,正如民警姚順的分析,老人腿腳不好,還帶了好幾個包,她一直就在攤位附近徘徊,后來因為疲憊一直在路邊坐著。民警通知了老人的家屬,把她接回了家。

經過與老人家屬溝通,民警發現,這已經不是老人第一次走失了。征得家屬的同意后,民警姚順對老人的家庭進行了回訪。
在家人們看來,老人更像是一個老小孩兒,需要人全方位的照顧,但是又很有自己的主意,大家都只能順著她。她很抵觸去醫院,但卻喜歡趁家人不注意,偷跑出門溜達。

老人時而明白,時而糊涂。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糊涂的時間越來越長,她的女兒就把她接回來一起住。但是,女兒女婿都有工作,為了防止她自己出門走丟,只能在上班時把老人鎖在家里,再把鑰匙藏起來。

把老人鎖在家里不讓她出門,是家屬們的無奈之舉,他們之前也嘗試過許多別的方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一到周末,老人的兒子一家也會聚過來,大家一起陪老母親吃頓飯,有時陪著她出去走一走。
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民警 姚順:如果能給他們每個人安一個定位器,如果他們走丟了,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知道他大概位置在哪里,我們可以第一時間去找他。因為監控永遠都是在看前面的,而不是看后面的,也不是看現在,我們根據監控去追的話,永遠都是落后一步的。能夠實時知道他所在的位置的話,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