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聲在線10月23日訊(記者 李昆勵 攝影 傅聰)今年中秋國慶長假,“中國黑茶之鄉”安化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雙節”期間旅游人次超33.2萬,同比增長54.2%,收入3752.7萬元。

除了為人熟知的“黑茶產量第一縣、科技創新第一縣、茶葉稅收第一縣”等頭銜,今天的安化,還通過“黑茶+”融合發展,成為湖南唯一的茶業綜合產值破百億縣。
10月23日,參加第四屆“湘”當自覺自信自強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鄉村振興闊步行”的全國網絡媒體記者來到益陽安化縣,體驗安化“以茶立縣,大業茶興”的茶旅融合產業特色。

“茶+文化” 成就黑茶文化新地標
“來安化,必須感受一下我們安化黑茶24小時茶生活,喝的是黑茶,吃的是茶食,走的是茶道,賞的是茶故事。”在安化黑茶文化館,熱情的工作人員以“安化是杯茶”為主題向大家介紹安化黑茶深厚的歷史底蘊。

安化黑茶源于秦,興于唐,盛于宋,明清兩朝被定為貢茶,曾響徹萬里茶道,享譽中外。在大力發展黑茶產業的同時,安化通過“以茶為基礎、旅為媒介、文為內涵、體為活力、康為延伸”的融合發展模式,用黑茶產業賦能文旅康養,讓文旅康養反哺黑茶產業。2022年共接待游客910萬人次,演繹了“一片茶葉興盛一座縣城”的傳奇。
茯磚茶、天尖茶、千兩茶……藝術館內各式各樣的茶磚讓人眼花繚亂。“這是我見過的種類最多的黑茶藝術館。”現場的媒體記者忍不住贊嘆。
“館內收藏了十多個知名黑茶品牌的產品,有茶餅,茶磚等各種款式。”藝術館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館內每堵墻都是用不同黑茶品牌的成品茶、茶具,通過藝術化手法堆砌而成。

安化黑茶文化藝術館被人親切地稱為安化黑茶“三館一廳”,通過茯磚茶美術館、天尖茶藝術館、千兩茶文化館和醴陵陶瓷展示廳的獨特建筑造型和多功能體驗,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黑茶、了解安化。
“文化館預計將于今年11月對公眾開放。”工作人員表示,屆時文化館將成為中國瓷茶融合發展的樣板區、茶旅文體康融合的示范點、正宗安化黑茶的集散地,同時,也是安化茶文化新的打卡地。
“茶+創新” 引領黑茶產業新方向
走進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映入眼簾的是完好保留著百年木倉、鋸齒形車間、西大門牌樓等見證安化黑茶發展的標志性建筑。
早在1902年,南下的晉商在安化東坪鎮創建了這家茶行,歷經百余年歲月洗禮后,小小茶行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集紅、黑茶加工國營企業,也是世界茶王“千兩茶”和“湖紅”的發源地。
如今的中糧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新廠房建筑面積達到20000平方米,是現今安化黑茶行業中最大的單體建筑,擁有完備的黑茶標準化加工生產線,也代表著安化黑茶這一傳統行業全面邁入了標準化的新征程。
創新,并不代表拋棄歷史的積淀。
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后,如今的百年木倉仍然延續著藏茶的原始功能,以獨特的微生物和微生態環境,成為難得的茶葉陳化“生態倉”,吸引無數學者和游客研究參觀。
清代茶葉作坊經過保護性使用開發,成為了游客體驗中心,設置手工篩茶、花卷茶制作、手筑茯磚制作體驗及文獻資料展示場所,讓游客親身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千兩茶制作、茯磚茶制作以及傳統的手工篩茶技藝。
茶廠內的其他早期建筑群也都被不斷賦予新時代的功能價值。
“通過茶旅融合,發展工業旅游,茶廠吸引了廣大科研工作者、茶商、茶農、茶愛好者,每年接待游客近萬人。”茶廠總經理助理洪招表示,企業將繼續保護好、利用好、發揮好安化茶廠早期建筑群的資源優勢,實施茶旅融合發展,打造安化黑茶文化中心,持續提升安化黑茶的品牌價值。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