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讓時間有溫度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喚醒。這是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從封閉保守落后到文明開放自信,十八洞村創造了湘西苗寨千年發展史上的奇跡。更可貴的是,這個奇跡并不是一個村子的“獨角戲”,而是一村帶百村、攜手前行、共創美好的“群像戲”。在“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紅網時刻新聞特別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融媒體報道。我們以十八洞村為原點,向著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出發,深入采訪花垣、永順、保靖、鳳凰、吉首等多個村莊,展現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的共富生態,講述湖南村莊的十年之變。

發展綠色生態的十八洞村。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璇 攝影 秦樓 龔子杰 湘西報道
金黃的玉米、火紅的辣椒……湘西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秋色迷人。
大約3個月前,歷經5年建設,湘西邊城機場于8月18日正式通航。機場距離十八洞村僅18公里。
三萬英尺,湘西高飛。武陵山腹地十八洞村及周邊村的命運,隨著湘西航空時代的開啟,又迎來了一次飛躍。
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已做好了在深秋暖陽下迎接八方來客的準備。
這樣的底氣,一年一年在增加。
十年間,地處偏遠、鮮為人知的山野村寨,不僅摘掉了貧窮、落后、閉塞的“帽子”,成為中國脫貧攻堅史上一塊里程碑。如今更是因地制宜發展當家產業,繼續擦亮“十八洞村”的金字名片。
十八洞村的鄉村振興樹起的樣板,產業化發展是關鍵。我們此行就是來探究一個村莊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及它又是怎樣帶動周邊鄰居,實現“村村有好戲”的。
三色產業的融合發展
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為湖南第一批退出貧困序列的村子,實現脫貧摘帽。
脫貧之后,十八洞村的發展率先轉向鄉村振興,其中,“產業興旺”是首要目標。
10月,群山環繞的十八洞村云霧繚繞,青石板路串起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一撥撥游客跟隨著苗家阿妹在寨子里穿行打卡。

游客在十八洞村參觀打卡。
人們來到“精準扶貧陳列館”,來到石拔三大姐家,從細微處了解脫貧故事,感受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發展篇章。
十八洞村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牢牢扛住“精準扶貧”的旗幟。通過研學交流,講述紅色故事,建立新時代的紅色地標。
那些以“考察苗鄉扶貧,見證湘西巨變”為主題的研學之旅,絕不只有十八洞村一站。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獲評國家5A級景區,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研學項目日漸火爆,自然而然帶動了周邊村子發展旅游業。僅這一條線路,就輻射雙龍鎮與矮寨鎮的多個村寨。
不止于此,十八洞村的迷人之處,還在于將紅色文化融入綠色生態之中,大美鄉村畫卷在來客面前徐徐展開……
十八洞村地處富硒帶,氣候、土壤、光照、水源等條件均適宜油茶樹的生長。
“村民一直有吃野生山茶油的習慣,只不過用的是自家土榨法,不僅有苦味,品質還難以保證。”施金通認為,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油,油是不愁銷的,只需進一步提升品質,就能變成“東方的橄欖油”。

十八洞山茶油。
說干就干,2019年起,十八洞村與茶油公司合作,建設油茶基地,用物理冷榨法生產山茶油。2021年底,十八洞村開始大面積種植油茶樹,2022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50萬元。
如今,十八洞村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樹。下一步的規劃是,在村里甚至周邊村,流轉土地建設“十八洞村”品牌的山茶油廠。
“如果產業單一,也會有市場風險。”曾經擔任過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的田曉,對近兩年村里的產業發展很有發言權。在此期間,十八洞村的多樣性種植發展起來。

十八洞村種植的靈芝。
為了探索發展林下經濟,十八洞村和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共同發展林下經濟靈芝種植。今年4月底,種植靈芝菌棒500棒,面積超過30余畝,帶動周邊村民務工40余人。
十八洞村山高林密,終年云霧繚繞,是一塊種植靈芝的天然寶地。4月種下,10月就長得油亮粗壯,遍地的靈芝為郁郁蔥蔥的山林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十八洞村的最南邊,有清甜的山泉水源。2017年4月,十八洞村建設山泉水廠,并與投資企業以“50+1”的模式進行分紅,每年為村集體保底分紅50萬元,每銷售一瓶水再拿出1分錢注入到扶貧基金。
近年來,山泉水廠為十八洞村分紅近368萬元,2022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
青山、綠水、負氧離子在十八洞村匯聚,還有正在規劃建設中的綠色田園綜合體,十八洞村的綠色發展大道,也成為了鄉村振興之路的主干道。
游人如織,送往迎來。可貴的是,這座千年苗寨,至今仍然保留著苗族的風情和民俗,木質吊腳樓、火塘、苗醫、苗繡、苗歌苗鼓……
走進位于梨子寨的苗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目光被精美的苗服、團扇、背包以及各種小飾品吸引過去,店長吳滿金正在熱情地招呼客人,幾位繡娘從容不迫地繡著花。

十八洞村苗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里的精美團扇。
“繡”好古色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鄉村振興的未來藍圖里。
隔壁板栗村是一個以“非遺”聞名的傳統古村落,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純粹的苗族傳統文化習俗,包括苗族趕秋、綹巾舞、上刀梯等具有苗族特色的絕技。
旅游旺季,十八洞村把這些非遺傳承人請過來表演,同時還為板栗村引流了一部分游客。
2022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有力地帶動了周邊村子發展旅游業。
“我們都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十八洞村并不大,容客量有限,進行這樣的游客分流,實現的是雙贏。”十八洞村婦聯主席梅瑤說。
這些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正是十八洞村打造的“紅色+綠色+古色”的三色產業。在這里,旅游、山泉水、勞務、種養、苗繡五個產業,從來不是以單打獨斗的形式存在,不僅產業與產業之間進行融合,寨與寨,村與村之間的命運也綁在了一起。
十八洞村有自身的成功密碼,其探索出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帶動周邊村寨走向共同富裕的效應逐步呈現。
十八洞村打造三色產業,臨近的瀘溪縣浦市鎮五果溜村,在學模式的同時,立足村情稟賦,做好“水果、水產、水景”的“三水”文章,同樣發展多樣性種養殖,柑橘育苗、現代荸薺、特色水產、農旅融合優勢產業,2022年全村農業生產總產值超1700萬元,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村民人均收入的22.14%。
各色能人做示范
脫貧攻堅關鍵在“人”,鄉村振興更是如此。
十八洞村曾經的深度貧困戶龍先蘭,在扶貧政策幫助下發展養蜂產業,如今靠銷售蜂蜜,不僅一年有50多萬元收入,還帶動十八洞、張刀、雙龍等村118戶農戶養蜂1200多箱。

苗繡基地店長吳滿金正在繡花。
龍先蘭的妻子吳滿金,從小喜歡把吉祥鳥類,如鳳凰、喜鵲、蝴蝶繡在苗服上,擁有一身好手藝。如今,她已是苗繡基地的店長。由于生意火爆,吳滿金一刻都不得閑,除了繡花,還要進行收發貨的登記,門店和線上的銷售。

游客正在逛苗繡基地。
2014年,十八洞村退休老支書石順蓮牽頭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繡娘”的模式,讓50余名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
傳統苗繡市場有限,去年,十八洞村引進了陳國桃團隊的苗繡公司。“不僅打開了市場,通過培訓,留守婦女們掌握了苗繡非遺技藝后,每月在家就能增收1200元至5000元左右。
婦女有了穩定收入,腰桿硬起來了,是最讓婦聯主席梅瑤開心的事情。
據統計,僅2022年,十八洞村苗繡企業實現產值達45萬元。
近些年,看到十八洞村的發展越來越好,早年選擇出門打工的村民,攜家帶口回鄉創業了,年青一代的大學畢業生也返鄉打拼了。
2017年底,在浙江打工十幾年的楊正邦決定回到十八洞村。
之前,楊正邦從事移動網絡設備的安裝和維護工作,他是見證了中國通訊事業飛速發展的一代從業者。“同樣,回來的這6年,我又見證了中國農村的振興發展!”
楊正邦既是一位見證者,更是一位參與者。

民宿老板楊正邦正在燒火,準備炒菜。
回鄉后,楊正邦和妻子阿雅重新裝修了自家的吊腳樓,開了一家民宿,可以吃飯,也可以住宿。生意好的時候,他凌晨5點就要起床備菜。
“碰上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一二十桌客人,最多的時候,毛利潤達到2000—3000元。”從最初的信心不足,到獲得游客鼓勵,再到民宿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一步一步走來,楊正邦樂此不疲。
如今,十八洞全村共有民宿、農家樂20多家,398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衣食足、產業興、鄉村美,新一代的十八洞村人與這座大山有了更深的牽念。他們不懼遠行,更渴望歸來。
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施康就是一位通過努力讀書,考出大山,如今又回鄉發展的95后年輕人。
2018年,大學畢業的施康和伙伴們在長沙做短視頻創業,團隊50多人,回村意味著從頭開始。但這時的十八洞村已今非昔比,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可以讓年輕人大展拳腳。

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施康。
2020年,施康辭掉了工作,從城市回到了大山。他創建了“十八洞返鄉人”的視頻號,開始拍攝鄉村生活,還拉上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網絡上直播帶貨。
在他的鏡頭里,更多的人看到了十八洞村,看到了傳統的苗族刺繡,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湘西臘肉,也看到了十八洞村的山泉水和獼猴桃。
在一批電商創業青年的帶動下,幾年間,十八洞村的網絡交易額增加至23萬元,每年可為10戶5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
為了規范直播帶貨,施康說,接下來要完善各種農產品的品牌認證,借助互聯網將十八洞村的好產品帶到更遠的地方。
十八洞村民日子越過越好,芝麻開花節節高,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1688元增長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體經濟由空白增長至380萬元,從小康奔富裕的步伐越來越有力。
返鄉就業創業不僅發生在十八洞村,這股潮流也帶動了周邊村寨的年輕人。
這次我們還探訪了距離十八洞村20余公里的夯坨村。從這座深山走出去的青年龍先宏的返鄉創業,是在有樣學樣的基礎上,還創出了一個”新玩法”。
借助十八洞村賦予湘西更大的知名度,龍先宏和村里5位村民組成了“湘西深山樂隊”,同時經營著農家樂,通過線上引流、線下引客,帶動了村子發展鄉村旅游。如今的夯坨村,成為了吉首的后花園,湘西的“網紅村”。
“我們要繼續把十八洞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才有資本帶動周邊村寨的發展和人才的回流。”施金通說,接下來要搭建更好的平臺,把更多在外務工有能力的人召回來,以強帶弱,建設美好湘西。
金色品牌同打造
其實,十八洞村和周邊村的“互助”模式,在“精準扶貧”的初級階段就有跡可循。
2014年2月18日,十八洞村在一次會議中決定實行“飛地經濟”模式,在離十八洞村30公里之外的道二鄉(已撤銷)紫霞村,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十八洞村獼猴桃。
“十八洞獼猴桃”并不生長在十八洞村,它的原產地是風景優美、負氧離子豐富的紫霞湖畔,技術支持來自于中國社科院武漢獼猴桃研究所,但它有一個響亮的品牌——“十八洞”。
“十八洞村最大的無形資產,就是‘十八洞村’的品牌。”在田曉看來,十八洞村跟周邊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正是基于這個,十八洞獼猴桃創造了中國精準扶貧史上一個重要的模式——“飛地經濟”。“飛地經濟”讓飛入地和飛出地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目前,十八洞的品牌估值是無價的,除了獼猴桃產業,其他特色種植、養殖產業正在逐步與花垣縣甚至整個湘西州的村寨產業進行深度結合。
附近的馬鞍村喜種辣椒與油菜花,巖鑼村種植黃金茶和西瓜,周邊村寨一起種植油茶樹、養黃牛,統一標準、質量、建廠,以“十八洞村”的品牌進行生產銷售,是否可行?
十八洞村的山泉水廠,目前用工輻射到周邊的馬鞍村、雙龍村、排碧村等,如果有品質好的水源,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建立生產線?
這些都得到了施金通的肯定回答,“有很多優勢互補、可以共同開發的項目,我們正在考慮和謀劃。”

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
他認為,要通過十八洞村的經驗,因地制宜分析周邊村的優勢和短板,通過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取長補短,共同探索,攜手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這十年,對于十八洞村來說,勝過百年千年。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之路,有了十八洞村的傳經送寶、互惠互助,相信用不了十年,湖南鄉村之變,又將是另一番盛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