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眼觀】
“村里的駱駝,又吃了護路隊種植的紅柳苗!”今年9月初,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策勒鄉,人民調解員穆拉提·薩比爾接到一通電話,一下子坐不住了。
穆拉提放下手頭的活計,火急火燎地趕到現場。經過一番了解得知,在和若鐵路托帕艾日克村轄區路段,村民的駱駝啃食了護路隊栽種的紅柳苗。看到辛苦種好的樹苗被連根拔起,隊員們甭提有多心疼了。“駱駝平時就是放養的,要不吃什么呢?”村民們也有些委屈。
“咱們國家鐵路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禁止在鐵路線路兩側20米內或者鐵路防護林地內放牧……”穆拉提在現場給群眾上起了普法課。經過他一番“苦口婆心”,群眾認識到了錯誤,承諾管好駱駝,護路隊員也表示將在種植區拉設鐵絲網。一起矛盾就此圓滿化解。
人民調解,是化解矛盾、消除紛爭、促進和諧的一種重要方式,被國際社會譽為“東方經驗”“東方之花”。與穆拉提一樣,一位位人民調解員活躍在天山南北、草原戈壁,他們用心用情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解于萌芽,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讓“楓橋經驗”在遼闊的新疆大地上落地、扎根、生花。
昆侖山下盛開“古麗花”
“感謝你們幫忙化解糾紛,我不僅拿回了之前買地時支付的8000元錢,我們兩人還成了朋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在皮山農場司法所“昆侖山下古麗花”品牌調解室內,職工阿某與艾某握手言和,對兩位人民調解員連連道謝。
“這兩位調解員都是大學剛畢業的古麗(維吾爾族對年輕女子的泛稱),她們的普通話和維吾爾語都很好,跟群眾溝通很順暢,調解成功率也高。我們所里23名人民調解員中,女性占20個,大家都叫她們‘昆侖山下古麗花’。”皮山農場司法所所長劉厚彬對記者說。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地域特征和當地民俗,充分發揮女性在化解基層糾紛中“善言善解善分憂”的優勢,近年來,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著力打造“昆侖山下古麗花”人民調解品牌,助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這些人民調解員以包容的態度面對每一次調解,很多長年解不開的‘疙瘩’,都在她們的努力下迎刃而解。”劉厚彬說。
2022年7月,皮山農場一連調解員布合麗且姆·阿卜來提在入戶走訪時發現,當地30名農民工與一名工程承包商發生勞資糾紛,工程完工后,承包商沒有支付農民工工資。“我一次次到工廠找承包商,一遍遍給他打電話,后來手機號被拉黑了,我只能更換手機號碼跟他聯系。”布合麗且姆講起當時調解的過程。
為妥善化解糾紛,布合麗且姆和其他人民調解員一道,從法理與情理出發,闡明拖欠農民工工資將承擔的法律后果,引導承包商換位思考,體諒農民工的難處。最終,這名承包商結清了農民工工資23萬余元。
今年2月,“昆侖山下古麗花”人民調解品牌正式掛牌。目前,昆玉市各級人民調解員共調解案件1800多件,涉及金額近3500萬元,調解成功率達99.89%。
“流動調解室”巧紓民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烏蘭布魯克村,坐落在遠離縣城的天山深處,常住人口僅有500多人,但區域面積達800多平方公里。點多、線廣、居住分散,讓這里的人民調解工作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
烏蘭布魯克村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于20世紀末。為做好調解工作,調委會將調解窗口前置,打造了全縣第一個“流動調解室”,做到“矛盾在哪,調解室搬到哪,調解員就出現在哪”。
今年5月,牧民蘇某的羊誤入了額某的羊群,雙方爭執后發生肢體沖突,導致蘇某受傷。蘇某出院后找額某索賠,遭到額某拒絕。“不賠醫療費,那我也讓你住進醫院!”蘇某的氣話,很快傳到了人民調解員的耳朵里。
考慮到蘇某和額某兩人白天都在山區放牧,調解委員會派“流動調解室”人民調解員前去解決。村里的老干部和人民調解員趕到兩人所在的放牧點時,兩人還在氣頭上。調解員和老干部又是以案釋法又是耐心勸導,最終額某向蘇某誠懇道歉并賠償了2750元,雙方握手言和。
“村里現有5名調解員,為了化解糾紛,每名調解員都走過上千公里,‘流動調解室’化解的糾紛占到調委會調解總量的74%。”烏蘭布魯克村第一書記、人民調解員羅啟明說。
正在修建的那巴公路從烏蘭布魯克村繞村而過,施工企業駐扎時間較長,因工程而起的糾紛也較常見。2022年3月,調委會與駐地企業、道路施工項目部聯合設立了“那巴公路矛盾糾紛調解室”,專門開展涉及職工勞資、運輸等線索排查。僅半年時間就成功調處矛盾糾紛8件,有力保障了項目順利開展。
多年來,調委會不斷從工作中總結方法,先后“解鎖”了“中間人調解”“親情調解”等多種調解模式,讓調解更有溫度。
才某和鐵某是親兄弟,都已各自成家,父親留給兄弟倆5000多畝家庭承包草場,登記在哥哥名下。今年7月初,哥哥鐵某領取了上一年度13000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往年他都會分一半給弟弟,但今年遲遲未給。才某找到人民調解員,訴說了自己的委屈。
為妥善化解兄弟倆的糾紛,人民調解員巴衣才次克和羅啟明邀請兄弟倆的叔叔吾某參與到調解中來。得知兩個侄子為了一萬多塊錢起了爭執,吾某動情地講起他和兩人的父親互幫互助的故事,巴衣才次克和羅啟明借機給兄弟倆普及法律知識,讓兩人摒棄利益之爭。
兄弟倆冰釋前嫌。哥哥當場給弟弟轉了6000元,兄弟倆承諾今后要相互幫襯,絕不再生矛盾。
腳步追著村民走,甘做糾紛“解鈴人”。近年來,烏蘭布魯克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無一起因調解不及時、不到位引發的案(事)件。今年10月,烏蘭布魯克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榮譽稱號。
“大調解”化解“雞毛蒜皮”小事
走進和田市拉斯奎鎮托萬其蓋布隆村,提起村委會那間不大的“三調聯動”工作室,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前不久,村民穆薩·阿卜杜拉與兩個姐姐鬧得不可開交。姐弟仨的母親因車禍去世,保險公司理賠后,賠償金的分配引發了家庭矛盾。村委會主任麥合皮熱提·麥麥提得知這一情況后,連忙請來“外援”——和田市人民法院拉斯奎鎮人民法庭庭長阿布都熱扎克·卡德爾。
麥合皮熱提說孝道、講親情,阿布都熱扎克則耐心講解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引導3人合理合法分配賠償金。姐弟仨心平氣和地商量后,簽訂調解書,隨后又到拉斯奎鎮法庭作了司法確認,這起家庭矛盾就此消解。
省心、省力、省時、省錢,“三調聯動”工作室讓村民“找說法”有了去處。近年來,和田地區在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領域進行探索和創新,組建了近1.3萬人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活躍在全地區113個鄉鎮、1810個村(社區)“三調聯動”工作室,解決群眾身邊的各種矛盾糾紛。
和田地區司法局黨組書記孟向東介紹,“三調聯動”工作室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于一體,采取首站調解、委托調解、邀請調解、聯合調解4種模式,暢通窗口接待、走訪發現、平臺推送、移交辦理4個渠道,落實專人接訪、定期會商、聯動排查、聯合化解4項措施,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陣地,讓群眾“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就能解決煩心事。
48歲的尚軍林,是和田市肖爾巴格鄉黨委書記,他還有一個身份——“金牌調解員”。
今年10月初,王某在鄉里的紅棗市場收了麥某8噸紅棗,并支付了1.5萬元的預付款。雙方口頭約定,麥某于兩日內將貨備好發往王某的工廠。兩天后,在王某催麥某發貨時,麥某要求其付清尾款否則不發貨,雙方發生了爭執。
最終,在尚軍林調解下,麥某和王某達成一致意見,由麥某于10月底將紅棗發到王某的工廠,尾款在收到貨后一次性付完。
從今年5月開始,和田市邀請45名鄉鎮(街道)書記、鎮長(主任)和政法委員為“金牌調解員”,讓“關鍵少數”調解員直面群眾急難愁盼,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攻堅克難的關鍵作用。憑借出色的調解“成績單”,尚軍林成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
據統計,今年以來,和田地區各級調解組織已受理調解案件31617件,其中人民調解21558件,調解成功率99.92%,行政調解2072件,調解成功率77.03%,司法調解7987件,調解成功率94.94%。
“在和田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通過‘三調聯動’,不斷完善糾紛預防調處機制,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解在萌芽狀態,用‘大調解’化解群眾‘雞毛蒜皮’的小事,努力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孟向東說。
(本報記者 尚杰 趙明昊 王藝釗)
來源: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