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紅色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紅綠”相映之間,文旅融合,蓬勃發展......11月21日,“新興河池 綠動文旅——全國主流新媒體看河池大型采訪活動”采訪團走進“沒有圍墻的革命博物館”——東蘭縣,探訪當地如何用好“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武篆鎮列寧巖。記者 譚曉林 攝
東蘭縣是廣西農民運動的發祥地、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百色起義的策源地,是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的故鄉。縣境內“紅色資源”豐富,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眾多。據了解,當前東蘭紅色旅游品牌景區共有5處,分別為韋拔群故居、魁星樓、列寧巖、韋拔群紀念館(含烈士陵園)、壯鄉將軍紀念園,每年7、8和10月份達到紅色旅游最高峰。2023年以來,全縣共接待游客261.6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2189.38萬余元。其中,列寧巖的游客達到37.86萬人次,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到列寧巖追尋紅色記憶的游客約6萬人次。“紅色東蘭 綠色崛起”旅游品牌質量不斷厚植,東蘭紅色旅游影響力不斷擴大。

采訪團成員被列寧巖獨特的風光深深吸引。記者 甘慧琴 攝
來到武篆鎮列寧巖,只見植被繁茂,綠樹成蔭,曲徑通幽,巨大的巖洞橫亙在半山腰間,氣勢恢宏。獨特的風光引得采訪團成員紛紛走進巖洞參觀、體驗。“獨特的自然風光加上濃厚的歷史底蘊,讓我覺得在這邊進行一個‘紅色學習’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佛山新聞網馮園芳在參觀時說道。

列寧巖巖洞內設有講臺。記者 譚曉林 攝

列寧巖巖洞內學員宿舍。記者 甘慧琴 攝
“武篆鎮已初步形成了‘紅色+研學+旅游’的旅游發展格局。”武篆鎮黨委書記覃肖陽告訴記者,武篆鎮正以創建“紅色甜源”田園綜合體為抓手,以東里村、巴學村、上圩村、中和村、那烈村、林樂村等6個紅軍村為核心區,根據紅色景點布局,推出三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同時依托特色產業和田園風光等資源,打造鄉村休閑游、親子體驗游、生態康養游,以三產聚二產促一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有效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提升。
武篆作為東蘭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取得了良好的旅游效益。近年來,東蘭把握“紅色資源”優勢,科學布局,注重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以獲得廣西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縣為契機,走好“紅綠”相映“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優化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出“偉人足跡 魁星之旅”“農民運動講習所 馬列主義研學之旅”“紅色船票 綠色景觀”紅水河紅色之旅等紅色游學精品線路。同時,著力將武篆列寧巖、巴學紅軍村、東里村等一帶打造成具有觀光、體驗、富民等多功能的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高地,擦亮東蘭紅色名片。
未來,東蘭將緊緊圍繞“紅色東蘭 綠色崛起”發展戰略,積極謀劃“紅色+”“生態+”“人文+”等旅游線路,開發紅色研學路線,利用廣西韋拔群干部學院打造基層干部培訓基地,以韋拔群紀念館改陳布展為契機,將東蘭打造為區內各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打卡地”“學習地”,依托東蘭作為巴馬國旅區核心區地位,以創建廣西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縣、紅水河第一灣·坡豪湖廣西旅游度假區乃至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著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推動東蘭老區高質量發展。
來源: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記者 譚曉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