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夜間演出排滿,白天卻常常空置,如何有效利用空間,攤薄運營成本?大團名團演出費用高,即使劇場坐滿,票房沖到“天花板”依然不能回本怎么辦?隨著全國演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新建劇場不斷涌現,“空巢化”“建管分離”“饑餓經營”等管理難題隨之而來,提升劇院運營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議題。
11月23日,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主辦的“新時代劇院管理發展大會”在滬舉辦,來自全國11個城市的專家、劇院從業者深入探討:票房之外,劇院還能做些什么?“海內外劇場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票房收入只是劇院營收的一部分。劇院‘掌門人’要會籌錢,會賺錢,還要會用錢。”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認為,劇院應建立包括空間運營、文創開發、協議贊助、活動承辦等在內的多元結構,進一步擴展創收渠道。
構建多元創收結構,紓解劇院運營難題
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催生了文化產業的繁榮。近期,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啟動《以演出為中心——新時代高層次劇院管理模式探索》課題研究,走訪調研北京、西安、廣州、深圳等地。從市場維度看,年輕人群已成為演藝消費的主力軍,其中18歲至24歲群體比重最大,占到29%;游客是演藝消費的重要貢獻者,旅游演出在全國演出類型中占比達39.4%。▼下轉第五版(上接第一版)“通過調查,我們不難發現,演藝消費正趨向多元化。不同受眾對應著休閑娛樂、緩解壓力、藝術鑒賞、追星社交等個性化需求,而消費群體呈現明顯的社群化趨勢。”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張頌華說。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劇院建設蓬勃發展。以上海為例,2013年至2021年,申城藝術表演場館從27個增長到83個,增幅207.4%。劇場運營的能力顯著提升,演出收入顯著增長,呈現建設現代化、定位多元化、管理體系化、業務特色化等特點。但“空巢化”——劇場利用率較低、“建管分離”——高素質人才匱乏、“饑餓經營”——運營收支失衡等難題隨之而來。
從全球視野來看,百老匯、倫敦西區都遇到過類似問題,劇院管理者通過精細化分工、品牌化服務、演出資源聯動、整合營銷體系、協同式藝術教育和觀眾培育機制等方式破解難題。其中,百老匯劇院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戲劇創作為導向,成立了成熟的創作孵化和演出運營機制,引起與會者的濃厚興趣。“所有的線下演出,嚴格來說就是和劇院共同進行二度創作。”中國國家話劇院制作人李東認為,劇院管理涉及系統、生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盡管演藝表演的形態和媒介不斷發生變化,但觀眾對高品質演出的需求從未改變。”
首推全環節維度框架,提升劇院管理效能
中國劇院的發展,面臨著新時代的新要求。劇院發展既要抓好“碼頭”建設,又要抓好“源頭”生產;要立足于演藝產業鏈,創新“創制演”模式;也要挖掘劇院平臺復合功能,開拓社會美育新面向,呈現人群與空間聯結的新意義。
近年來,國家持續出臺鼓勵演藝產業發展的政策,上海亦通過系統的體制改革、市場探索、技術轉型與國際合作,逐漸形成濃厚的演藝文化氛圍和豐富的演藝市場資源。2017年,隨著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戰略目標的制定,申城專業劇場發展提速,軟硬件綜合實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以演藝大世界為例,共有專業劇場26個,各類“演藝新空間”80多個,是中國演出劇場最密集、市場最活躍的演藝集聚區之一。這里名家名團匯聚、首演首秀頻繁,以全市五分之一的劇場數、三分之一的座位數,貢獻了全市一半的演出量。
作為全國演藝行業發展的“排頭兵”,上海的劇院管理經驗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上海大劇院以“世界優秀文化+中國元素+時代特征”的制作模式,推出一批高水準舞臺作品,打造江南風格的“東方舞臺美學”;上海文化廣場打造“音樂劇創制及愛好者之家”,形成音樂劇伙伴們共生共長的新聯結;上海音樂廳與上海民族樂團共創《海上生民樂》,闖出“場團合作”發展新路……
大會現場發布的“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劇院管理綜合評價體系”,將首推包括職能前置機制、全過程管理機制和綜合評價機制三大塊面的“劇院全環節管理維度框架”,并將在藝術中心所屬劇院先行實施以基礎性指標維度、成長性指標維度為基準的評價體系,為全國演藝行業呈現劇院管理的“上海樣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