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徒步、露營、溯溪、滑雪、馬拉松……如今,戶外運動成了不少人休閑放松的重要選擇,且種類越來越豐富。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戶外用品行業市場規模超1900億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相關企業達20.4萬家,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戶外運動產業為何這么火?表面上看,隨著“泛戶外”概念的興起,原來少數人的極限探險變為一種新型生活方式,戶外運動日趨輕量化、大眾化,不斷“破圈”。更深層次看,戶外產業是一種體驗經濟,它的火熱背后,是消費者對三種“和諧”體驗的需要。
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百萬年前,人類就在大自然中生活,天為蓋、地為席、花草為友;現代社會,人們雖然棲身于鋼筋水泥的“叢林”,但崇尚自然仍是本能。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重返戶外,其實是另一種“回家”。在戶外,可以在天然氧吧中吐故納新,小到一花一葉、大至浩瀚星辰,都可以感受其中的生息奧秘,“詩與遠方”有了更為生動具體的展現。
其次是人與人的和諧。今天,戶外運動已經不只是一種運動,更是時下年輕人流行的交際方式之一。三兩知己于湖面上泛舟,一家三口在山野間共游,一群伙伴在篝火邊歡笑……在種種社交場景中,個人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在自然空間里,人們共筑了一個溫馨的情感空間,在互動中感受著不斷涌動的情感。
最后是人與自身的和諧。戶外是純天然的“良藥”:文學大家朱自清漫步在夜晚的荷塘月色中,感受到了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由;“戶外達人”海明威則酷愛在河畔露營垂釣,于休閑中感受到一種充盈的專注感。可見,在大自然里,人們常常能感受到靈魂的自主與身心的自由。這正應了那句話,“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不過,戶外運動帶來的和諧體驗中,偶爾也夾雜著不和諧的雜音。有些是不文明行為:部分游客亂丟垃圾、踐踏草坪,破壞了自然環境。有些則是行業問題:少數徒步團缺乏資質、管理混亂,部分商品價格虛高、質量欠佳等。基于這些亂象,不少人也給“戶外熱”潑了盆冷水:如果不能走上正軌,“戶外熱”會不會只是一陣風,來去皆匆匆?
其實,對于一個行業來說,“野蠻生長”階段免不了有亂象出現。但增長紅利期過后,行業能否扛過低端淘汰、提質換擋的陣痛,才是從“網紅”轉向“長紅”的關鍵。未來,中國戶外產業還需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等5部門印發《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引導道路、水電、排污等設施向露營場地延伸,提升戶外運動服務供給質量。產業發展也有了新的進步,許多國產戶外企業已從代工、貼牌轉向自有品牌經營,不斷推出“戶外+”新玩法。戶外運動與研學、旅游、康養、影視、節慶會展等相結合,產業鏈條進一步延長。
根據預測,2025年,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有望達3萬億元。戶外就像一座橋梁,一面連著“綠山青山”,一面連著“金山銀山”。隨著中國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中國戶外產業的蛋糕將越做越大,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吳雪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