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蘇州4月23日電 題:古城變“網紅”,文化“活起來”
作者 國璇 邵燕飛 徐珊珊
小橋流水人家,古樹粉墻黛瓦……在社交媒體平臺,江南古城的文旅熱度總是居高不下。不少地方的古城變“網紅”,游人被“圈粉”,過去與當代的肌理相互融合,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文化“活起來”,在于保護古城的韻味。
春日里,走進江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游客熙熙攘攘,仿佛夢回千年水鄉。街區現存的布局與宋代《平江圖》基本一致,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從過去‘一條街’的保護利用,到如今整個歷史街區的全面保護、系統保護,對其中的文物建筑進行修繕后,我們會根據文物建筑的空間、特點以及承載的歷史信息加以利用。”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受訪時說。
退思園、耕樂堂、陳去病故居……位于蘇州吳江區的同里鎮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4處,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7處,可謂是“活著的古鎮”。
漫步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鬧紅一舸、菰雨生涼軒、眠云亭等美景盡收眼底,游人宛如置身于南宋姜夔詞作的意境,與古人共賞園林風華。
“近年來,吳江區從退思園麗則女學校舊址的活化利用開始,包括在陳去病故居開辟名人生平展覽,不斷塑造文旅融合的典范案例。”吳江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周春華說。
文化“活起來”,在于珍視傳統的文脈。
搖一把蘇扇,聽一段揚州清曲,蘇繡店里繡娘的吳儂軟語從遠處飄來,昆曲的動人韻律在耳畔百轉千回。對于前往江蘇各個古城打卡的游客來說,傳統文化的地道滋味是心之所向。
宜興紫砂甲天下,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幾百年來蜚聲海內外。眼下,在宜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唐伯琴一家老中青三代書寫著傳承家學、堅守初心的紫砂故事。
唐伯琴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紫砂制壺,1978年高中畢業后正式從事制壺工作,已從藝40余年。耳濡目染下,唐伯琴的女兒管文晶從小跟母親學習制壺,還接受了大學陶瓷系專業系統的學習。
“傳統紫砂制作技藝是老一輩匠人留下的珍貴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管文晶說。如今,管文晶29歲的外甥龔吟韻也已步入紫砂行業,學習傳統制壺技法。
文化“活起來”,在于開拓創新的思維。
在江蘇南通,張謇是一個響亮的名字。這位從當地走出又回到故鄉的晚清狀元,于1905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眼下我們強調博物館建設要有多樣性,而早在100多年前,張謇就意識到了這點,采用苑囿式設計,將近代博物館的建設理念與中國傳統園林進行結合。”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受訪時說。
這也是張謇之所以設“博物苑”而非“博物館”的原因。百年后,這股創新思維仍在持續。
據了解,目前南通博物苑圍繞張謇開設了20條研學路線,還推出張謇主題的繪本、小課堂等;近3年來,博物苑共接待近60萬人次的研學群體,舉辦近300場各類活動。
如今,在蘇州古城32號街坊的江蘇按察使署舊址,數字戲曲、數字“琴棋書畫”等以技術為依托“活起來”;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當地對文物建筑進行三維掃描建模,為修繕和活化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江南文脈的“潺潺流水”在古城匯聚,從歷史向未來,奔騰不息。(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