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劉雄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丁楚風)4月26日下午,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明媚的春光之下彩旗獵獵,主館大廳里舌劍唇槍、好不熱鬧。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角逐,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總決賽完美落下帷幕。
總決賽最后的彩蛋環節上,新鮮出爐的第十屆冠軍、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陳杰,和歷屆賽事的選手代表一起,切開了象征賽事碩果的蛋糕。從2014年至今,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已成功舉辦十屆。十年來,這項賽事從小到大,從湖北走向全國,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已經成長為廣大青年學子們交流成長的大平臺。
緊跟時代,網評賽事也能“AI+”
“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請正反方就此話題展開觀點交鋒。”總決賽第二環節“觀點對對碰”上,正反雙方的四位選手發現,出題的竟是一位虛擬主持人“元小妹”。
不僅題目緊貼當下的熱點人工智能,賽事也逐漸“人工智能化”——第三個環節“妙語連連看”的第4題——“假如你收到一封10年后的自己的來信,此刻的你怎樣與10年后的自己對話”——就是由賽事承辦方之一,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的虛擬主播“楚楚”現場給出。
“除了AI出題緊跟潮流之外,此次賽事相比往屆要更加強調團結合作。”賽事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評論強調單人創作,而新時代的網絡評論在呈現形式上不局限于文字,有漫評、音評、視評等多種形式,更加考驗創作人的溝通協作能力,因而在總決賽形式上,首次在三個環節中的兩個安排了團隊式PK。
不只“抬樁”,評委現場“麻辣犀利”
10年賽事,也見證了賽事專家評委組的發展壯大。本次總決賽的評委陣容中,既有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秦海群這樣的群眾文藝一線工作者,也有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明等新聞業學者,更有人民網網絡評論部主任付龍、環球網評論部總監翟亞菲兩位行業大咖。
評委們不只是“抬樁”,更會對參賽選手給出專業的建議,助力選手成長。“你們日后要是走上評論員的崗位,盡量不要有非黑即白的表述。”付龍評委在“觀點對對碰”環節中給出的點評有點“麻辣”。
“不管是寫評論還是從事其他工作,都要去彌補社會的裂痕,而不是擴大它。”付龍說,雖然選手們在PK的環節上“針尖對麥芒”,但是在日后的評論從業甚至是日常生活之中,要用理性和包容的態度去表達觀點、對待他人。
這個略有犀利的點評,也讓參賽的二十位選手們感受良多。“評委的點評讓我現場就‘長大了’。”冠軍選手陳杰說,自己此前只涉足過電影評論,此次奪冠甚感意外,評委的點評讓自己深受觸動。
共同成長,如今揚帆再出發
十年耕耘磨一劍。賽事主辦方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介紹,第一屆至今,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累計為超過10萬名青年學子提供學習成長的平臺,這項賽事,也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大的網絡評論賽事之一。
網評桃李滿芬芳。十年來,從歷屆賽事中得到歷練的學子們逐步走向社會。本次總決賽上,歷屆總冠軍、優秀代表們重登舞臺。他們或是走入社會,或是潛心學術;或是執評論之筆,或是從事其他行業。當他們重聚一堂,臉龐上少了一份稚氣,多了一份沉穩與喜悅,歷屆賽事與選手們、青年學子們的互相成就,也在這一刻具象化。
“重登舊臺,既感到溫暖,也驚訝新一代大學生是如此優秀、全面、自信。”第三屆賽事的優秀選手王言虎,如今已是新京報評論部副主編、首席評論員。在現場,他感慨連連,曾經的參賽經歷,不僅訓練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更是構筑了自己的價值觀。
如今揚帆再出發。26日下午,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正式啟動,從“文心中國”到“潮評中國范”,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精彩?且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