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李雪 秦雋)“我局持續開展市政管網疏浚工作,安排了專班每日打撈水面漂浮物,清理岸坡垃圾,定期開展水質監測……”近日,武漢市武昌區檢察院就巡司河水質問題整改情況向行政機關進行回訪,目前巡司河武昌段明渠清淤工作已開展。
巡司河流經武漢江夏、洪山、武昌三地,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針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難點熱點重點問題,武漢市檢察機關通過強化檢察辦案、深化聯動協作、優化工作機制,有力推動了長江經濟帶一批突出生態問題整改。
近五年,該市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涉長江流域環境資源保護案件2637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833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107件,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
跨區協作綜合治理,念好長江保護“緊箍咒”
2023年,武漢市區兩級檢察院立足長江流域湖泊保護,聯合組成了南湖、巡司河治理公益訴訟專項案件辦案組。
2023年4月,武漢連續極端暴雨天氣,為保障地區安全,位于武昌和洪山交界處的曬湖閘應急開閘,帶有垃圾、泥皮等的污水因而排放至巡司河新溢洲段,致使當地水面不斷出現大量垃圾和黑色漂浮物,給附近居民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擾。
同年5月18日,洪山區檢察院向負有監督管理責任的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清理巡司河(洪山段)水面污染物。武昌區檢察院加強與行政機關的工作聯系,充分發揮河湖長工作機制,助力巡司河流域范圍內“五小”(小餐飲、小汽修、小魚檔、小洗滌店、小洗車店)場所污水排放規范化整治專項行動和重點排水戶污水排放規范工作。
近年來,依托“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武漢市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加強信息共享和線索移送,共同解決破壞長江流域生態的頑疾問題。針對巡司河等長江流域突出的生態問題,檢察機關綜合運用訴前磋商、檢察建議、聯席會議、公開聽證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推動拆除湖泊保護區內違章建筑2萬余平方米,清理違法傾倒垃圾和渣土800立方米,恢復湖泊保護區面積約2.25萬平方米,退塘還湖7.5畝;針對非法采砂活動存在的突出問題發出檢察建議13件,推動行政機關投入近200萬元,完善行政執法指揮調度中心采砂監控系統。
2023年5月,武漢市檢察院下發《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助力流域綜合治理”公益訴訟交叉巡回檢察的實施方案》,市區兩級院針對劃分流域涉及的生態環境和資源領域案件,開展不定期巡回檢察和案件評查工作。同年6月,漢江沿岸檢察機關會簽《關于建立武漢市漢江下游流域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備忘錄》,強化漢江下游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跨區劃協作,推動形成全方位流域保護工作格局。
全面創新能動履職,構建長江保護“大格局”
在構建流域綜合治理“大格局”中,武漢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四大檢察”職能,積極踐行“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生態檢察模式,探索創新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履行方式,辦理了武漢市首例“碳中和林”替代性修復案件,建立了全市首家區級公益修復基地——長江青山·濕地生態環境公益修復基地,現已支持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案件2件,投入濕地修復金額近11萬元。
2022年10月,該市青山區檢察院在刑事審查起訴胡某某盜伐林木案件時,將線索同步移交該院公益訴訟部門。
同年12月8日,公益訴訟部門立案,檢察官經調查發現,胡某某在未辦理砍伐林木許可證件的情況下,明知林木不歸自己所有,仍以營利為目的,累計盜伐169棵林木、蓄積量共計94.38立方米,導致林木資源長期處在受損狀態,碳匯功能遭到損失,破壞了森林資源的固碳能力。
為此,2023年初,該院與區農業農村局、武漢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前往現場查勘,并多次開展座談交流,提出確定修復方案。胡某某在接受訊問時也表示,愿意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2023年3月15日,該院委托第三方公司評估遭損林地碳匯市場價值,評估報告證明因胡某某盜伐林木行為造成被毀森林資源喪失吸附碳服務功能的碳匯價值損失共計2046.97元。
行政機關出具補植復綠方案,指出被告胡某某應承擔被毀林木異地補植復綠的義務,在規定時間內向林業主管部門申請驗收,補植預算費用為2.895萬元。
從有利于修復生態環境要素和服務功能角度,檢察官確定“補植復綠+碳匯補償”方式訴侵權人承擔責任。2023年5月19日,該院依法對胡某某盜伐林木行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同年9月11日,青山區法院以盜伐林木罪判處被告人胡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胡某某賠償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2046.97元,用于認購碳匯;同時按照補植復綠方案要求補種樹木共計169棵并就盜伐林木行為公開賠禮道歉。
據悉,這是該市首例“以碳代賠”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通過刑民協同精準打擊,既懲治犯罪又實現了生態修復。
異地管轄上下聯動,共繪長江保護“同心圓”
2024年1月,武漢市檢察院異地管轄辦理的一起因非法采礦導致生態破壞的民事公益訴訟案判決生效。
案中,某公司與某縣政府簽訂康體養生項目合同。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為牟取經濟利益,該公司與另三家公司相互分工協作,在未辦理采礦許可證等手續的情況下,在所在地非法采礦并加工銷售。經鑒定,非法開采原礦價值達9000余萬元、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費用約649萬元。當地檢察機關以涉嫌非法采礦罪對涉案人員提起公訴,湖北省檢察院依法立案提辦四被告民事公益訴訟案。
2022年7月18日,受上級指定管轄,武漢市檢察院負責審查起訴該民事公益訴訟案。受案后,承辦檢察官與檢察技術人員共赴涉案地,與當地檢察機關溝通案情、調取相關刑事案件材料,在涉案現場利用衛星遙感及無人機技術進行現場勘驗等方式開展調查。
審查期間,檢察官邀請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多名教授召開專家咨詢會,借助“外腦”共同研究探討該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等問題。“礦產資源屬于國有財產,兼具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非法采礦行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同時,造成國家礦產資源的損失,且四被告故意破壞生態的行為,還造成當地山體滑坡等嚴重后果……”經研究,武漢市檢察院結合該案具體事實,依據法律規定,于2022年11月17日,依法向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全面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2023年12月27日,法院判決支持該院訴訟請求,并將該案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及懲罰性賠償專項用于當地生態環境保護。
“案件庭審當天,三級檢察院領導及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共同參加了庭審觀摩和庭后評議,以此案為契機,深入推進‘檢學研’一體化。”武漢市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黃偉僖介紹,該市檢察機關始終將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放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推進,提出“以流域片區為基礎加強生態環境檢察保護、以協同四化發展為目標助力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建設、以助力鄉村振興為抓手服務保障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治理理念,出臺專項工作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和任務清單,在協同保護中共畫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同心圓”。“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國家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要求,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檢察力量。”黃偉僖表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