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有生(左一)和同事 受訪者供圖

仙有生仿制的唐代海獸葡萄鏡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德龍
湖北鄂州被譽為“古銅鏡之鄉”,市博物館藏銅鏡3000余面,五一假期迎來不少游客,其中銅鏡展廳人氣最旺。
5月4日,鄂州古銅鏡復原復制第二代傳人仙有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一面古銅鏡生產制作需18道工序,他們團隊一個月可制作近200面,今年以來銅鏡銷量還可以,目前只有一個徒弟,還需培育新人傳承技藝。
銅鏡的科技與審美
鄂州在三國時期稱武昌,與洛陽、會稽、徐州并稱全國四大產銅、鑄鏡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鑄鏡史,出土的銅鏡居全國之首,其中以漢三國六朝時期銅鏡數量最多。
5月3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鄂州市博物館,看到不少游客冒雨前來參觀,還有的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既能讓孩子開眼界,還能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和科學興趣。”市民楊女士說。
據了解,銅鏡在古代除了照容,還有占卜、祈福、法器、辟邪等特殊用途。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玉堂認為,銅鏡的制作在古時代表了先進的科技水平,展現了古人的審美,同時也是歷史,“銅鏡的現實意義、歷史意義、科技文化價值,都值得進一步發掘。”
館內陳列的銅鏡,不僅注明了紋飾和文字內容,還標注了出土地。鄂州市文史專家熊壽昌介紹,其父熊亞云是原鄂城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1956年一次考古活動中,在現在的鄂州市華容鎮周湯村發現兩座古墓,兩座墓相距約10米,分別出土了三國時的古銅鏡各半塊。熊亞云當時并沒有在意,后來將兩塊破鏡洗干凈湊起來,發現完全吻合。
銅鏡上還有字:湖州念二叔銅照子。熊亞云解釋說,這個的意思是銅鏡是湖州產的,“念二叔”是作坊名,兩塊墓地的主人生前是夫妻,其后人在兩位老人死后埋葬時,各埋了摔破的一面鏡子的半塊,希望老人到天國也能破鏡重圓。
鄂州市出土銅鏡,最為知名的當屬四葉八鳳佛獸鏡,其中一面四葉八鳳佛獸鏡目前收藏于國家博物館。該館官方網站介紹,該銅鏡主要紋飾為四葉柿蒂紋,葉間有4對(8只)鳳鳥,葉內各有1個佛像。用佛像作為銅鏡的裝飾,始于三國時期。
古法技藝盼有傳人
晚清以后,古銅鏡制造的范鑄工藝技術一度失傳。50多歲的仙有生是鄂州古銅鏡復原復制第二代傳人,18歲跟隨師父董亞巍從家鄉陜西來到鄂州,開始青銅鏡修復和復制工作。
仙有生介紹,他們以唐朝以前的出土器物為模板,根據古籍文獻進行研究和試驗,逐漸掌握了青銅器范鑄的18道工序,利用1比1還原古法工藝和原料配比,以鄂州出土的戰國至唐代銅鏡為模本,經過制鏡范、澆鑄、刮削、研磨、拋光、開光(用錫汞齊)等十八道工序制作古銅鏡。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每一個細節都是古法傳承。
近年來,仙有生一直鉆研新的銅鏡紋飾,期望能把具有當下時代特色的元素與銅鏡紋飾結合起來,如鄉村振興的新景新態、傳統節日的元素等。“時代在發展,紋飾也得跟上時代步伐。”仙有生說。
多年來,仙有生一直在物色古銅鏡制作傳人,目前只有一個年輕學徒。“制作古銅鏡不需要高學歷,也不限制專業,但要能吃苦耐勞。”仙有生說,由于這個行當偏冷門,因此找到合適的年輕人傳承并不容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