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韓夢龍 高炳超 王笑笑)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響應全國建設科技小院的號召,加快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高層次人才,4月28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馬珺、博士生導師張大維教授、團委書記韓夢龍等師生一行15人赴武漢市江夏區金水辦事處武當村(社區)開展校地合作座談會。江夏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明軍、江夏區金水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懷根、江夏區民政局四級調研員涂亞琴、江夏區民政局基層治理與社區治理科科長付艷芳、武當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美均等參加座談會。雙方圍繞共同締造與基層治理創新、支部共建、田野育人、大學生志愿服務等開展座談交流,達成校地共建實踐基地協議,并共同為“湖北武漢武當村和美鄉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村研究院比較政治研究所黨支部武當村田野工作站”揭牌。


科技小院是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助推農業綠色轉型與鄉村振興的新模式。科技小院秉承“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重任,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探索農業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之路。2024年科技小院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中國農村研究院師生扎根田野,立足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平臺,發揮學科優勢,積極回應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與江夏區武當村(社區)共建“和美鄉村科技小院”,不斷探索以黨的建設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以支部共建為載體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徑、新模式。下一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將以此為基點,組建“共同締造治理隊”“移民文化宣介隊”“扎根計劃服務隊”“基層黨建聯絡隊”等分團隊、分批次圍繞共同締造治理創新、移民社區文化“出圈”、志愿服務特色出彩、支部共建出成效等方面開展實踐活動,長期駐扎,最大程度發揮“科技小院”和“田野工作站”的重要作用。
武當村(社區)是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修建的移民村,于2010年8月起分4批來到武漢市江夏區安家落戶,為南水北調這一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長期以來,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師生多次前往武當村(社區),在調查研究和志愿服務兩大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自2023年7月駐村調研開展以來,已動員博士生、研究生團隊累計70人次深入社區開展實踐調研,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團隊圍繞“共同締造”“基層治理創新”等多方面形成了10萬余字的訪談記錄、多份經驗材料以及近10萬字的綜合調研報告。另一方面,團隊錨定社區發展痛點、難點,秉持“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的原則,先后在社區開展了“小小夢想家——兒童職業規劃”“兒童議事——環境衛生整治”等教育實踐活動,并開展洗蓮藕、反詐騙科普宣傳等一系列公益志愿活動,為社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農村研究院師生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到基層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努力實現“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的培養目標。下一步,我院師生將以“科技小院”和“田野工作站”為切入點,進一步實現青年從鄉村振興的觀察者到參與者、再到建設者的角色轉換。同時,圍繞共同締造、基層治理發展理念,以學科特長對接社區需求,以社區陣地助力學科實踐,實現校地雙向嵌入、雙向賦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