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科技館精心策劃的對談欄目《北辰對話》當天開啟,并推出《來博物館吧,博物致知》特別節目,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的新定位與發展趨勢。
本期節目由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擔任話題召集人,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杜鵬飛,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教師李永樂,以“博物致知”為核心議題展開對話。
針對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專家學者們在本次對話中認為,博物館作為教育與研究的重要平臺,對于塑造公眾世界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他們還聚焦博物館“教育與研究”和科研工作、學校教育的聯系與差異進行深入探討。
郭哲強調,在當今世界科技革命的驅動下,博物館一方面要向公眾提供高品質展覽展品,另一方面要加強其教育和研究功能,深耕創新融合,推動公平普惠,通過破壁、升維、跨界、協同,融入社會進程,真正實現“博物館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校”。
杜鵬飛則從藝術博物館的角度出發,提出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殿堂,強調博物館在提升公眾審美和促進美育教育方面的社會價值。
周忠和院士認為,博物館是一本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一個展覽、教育和研究的機構,更是一個社會活動的場所,應兼具教育和娛樂雙重屬性,讓公眾來博物館成為一種喜愛、一種體驗、一種生活方式。
李永樂則從教學經驗出發,分享博物館如何幫助學生跨學科整合知識的實踐案例,他提出,博物館是一部濃縮的紀錄片,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們能夠參與進來,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手觸到、親身感受到自己喜愛的東西。
談及博物館熱潮背后的深層原因及所面臨的挑戰,周忠和院士從古生物學者的視角指出,人類天生具備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是推動博物館熱潮的重要力量。其他對話專家也提到,近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蓬勃,但在人均占有量等方面仍有不足,公眾對博物館的需求尚待進一步滿足。
提起人工智能(AI)技術對博物館的影響,對話專家們認為,AI技術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多創新展示形式和教育手段,但同時也對傳統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戰。杜鵬飛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完整的人格,AI技術無法替代人,而應作為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輔助工具。
展望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藍圖,對話專家學者表示,希望未來的博物館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實現差異化發展,成為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橋梁。同時,博物館作為“大學校”的角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肩負起培養公眾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重任。
據悉,《北辰對話》欄目聚焦科學文化領域前沿觀點和熱點話題,旨在對話和交流中探尋科學文化的北辰之光。其開啟全新的“線上+線下”“對談+互動”模式,由中國科技館專家擔任話題召集人,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分享觀點、洞察本源、引發思辨。(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