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許豹 黃子珅)6月2日,隨著最后一節塔柱混凝土的澆筑,標志著由湖北交投集團投資、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湖北省第40座、武漢市第12座長江大橋——武漢雙柳長江大橋主塔全部封頂,即將進入主纜掛設和鋼梁架設施工階段。
據了解,新港高速公路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G9906武漢都市圈環線重要組成部分,路線全長35.04公里,其中跨江主橋主跨1430米、寬50.5米,設計時速120公里,采用雙向8車道設計,是目前長江上在建的最寬鋼箱梁懸索橋,也是武漢“東大門”第一橋。

此次封頂的是雙柳長江大橋北岸主塔,高213.75米。由于北岸主塔位于極其松軟的泥質粉砂地層區,在這種地質上打樁相當于“在豆腐上插筷子”,為此,項目部積極優化施工方案,最終將群樁基礎打進117米以下的基巖層,樁基的總長超7000米,這在整個長江流域都十分罕見,施工難度全線最大、技術要求全線最高。為了有效解決施工難題,項目針對不同階段的施工重難點及工序轉換作出詳細部署。通過優化鉆頭、改進鉆進工藝、調配超高性能泥漿等方式,團隊攻破了樁基施工過程中塌孔、糊鉆等難題,提高了施工質效,僅用3個多月就完成了樁基施工,且均為一類樁。
建設過程中,項目以“智能”為核心建設體系,以“裝配化設計、自動化下料、工廠化制作、快速化安裝、智能化控制”為總體理念,采用了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最新代一體化智能筑塔機,搭設混凝土現澆質量控制技術及設備,集鋼筋部品調位、混凝土自動化精準布料、自動振搗、外觀質量監測、獨立智能養護系統和集成控制于一體,實現了橋梁主塔施工過程可視可控,確保了建造品質和施工安全,大橋主塔以每天平均近1米的速度快速“增長”。項目同步使用了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鋼筋網片柔性生產線”,成為了湖北省首個使用該生產線的工程,它可在加工廠內通過自動化設備將鋼筋加工成“半成品”網片,保障了鋼筋間距、焊點質量、施工精度,從而大幅提升橋塔鋼筋安裝施工質量和生產效率。

為了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項目團隊將打造精品橋梁的理念貫徹到各個方面。采用智能溫控系統,實現了自動化控制冷卻水管的水流量與水流速度,實時掌握混凝土內部與外部溫度數據,再搭配智能養護系統,取得了良好的內外控溫控濕效果,有效防止出現施工裂縫等情況。首次使用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自動振搗布料機,它擁有自動定位、自動旋轉等功能,可根據澆筑高度自動調節6根振搗棒的深度,讓混凝土分布更均勻、更密實,提高了混凝土澆筑質量。在項目團隊高標準、嚴要求的精細化管理下,大橋承臺、塔柱、橫梁等均實現“內優外美”。

“作為交通運輸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項目,我們將智能建造融入到項目建設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新質生產力’還將在主纜除濕、智能纜索等方面得到體現,這些創新性技術將全面掌握全長全斷面主纜溫度、濕度和應力的測量數據,提高橋梁運維期智慧化管理水平。”中交二航局項目總工程師陳誠表示。
據悉,新港高速公路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是武漢都市圈和武鄂黃黃一體化的重要交通硬支撐。項目建成后,新洲到鄂州行車距離由一個半小時變為5分鐘,有利于發揮交通先導支撐作用,加快“武鄂黃黃”城市連綿帶和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支撐湖北“一芯兩帶三區”戰略實施。同時,將打通陽邏國際港到鄂州花湖機場、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與光谷的快速通道,完善和提升物流樞紐功能,促進“光谷”“星谷”聯動融合發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