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許豹)江水滔滔,煙波浩渺。6月水鄉多云雨,晨霧靄靄中,兩個筑塔機刺破云霄……6月2日,由湖北交投投資建設、中交二航局負責施工的雙柳長江大橋北岸主塔成功封頂,項目全線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視品質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雙柳長江大橋自建設以來,始終把品質視為根本,不斷為工程建設注入智慧基因、活力基因,推動“裝配化設計、自動化下料、工廠化制作、快速化安裝、智能化控制”在項目落地,實現了大橋主塔“內優外美”的建設目標。

“新質生產力”筑牢大橋“主筋骨”
“智能建造這一‘新質生產力’將是基建行業重要的發展機遇,打造‘精品工程’已不僅僅是質量、安全、管理、外觀等的‘競技場’,自動化、數字化等技術實力也將成為這一舞臺上的強大競爭力。”項目總工程師、“智能建造”實施總負責人陳誠表示。
2023年,結合工程進展,項目黨支部成立的技術研究功能性黨小組“攜手”技術管理人員組成項目智能建造團隊,一支由陳誠牽頭的“特別”工作小組出現了。
起初,項目主要圍繞質量、安全、進度開展工作,在攻克前期一系列難題后,施工整體進入“平穩期”。然而,一直以來專攻技術的陳誠敏銳地察覺到,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下去,無法達到“品質示范工程”的要求。
“我們的目光要更高、更長遠一些。”陳誠帶領工作小組開始對前期施工進行總結,期間產生出了水刀工藝、鉆機鉆進效率監測系統、地連墻施工數字孿生系統等成果,同時在對后續施工步驟的研究中,一體化智能筑塔機、智慧纜索、超高性能輕質混凝土等“新質生產力”被引入進來,“智能建造”的核心理念初見雛形。
2023年6月,大橋進入主塔施工階段,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最新代一體化智能筑塔機正式投入使用。結合在深中通道、龍潭長江大橋、燕磯長江大橋上的成功使用經驗,同時為了更“適配”建設需求,陳誠帶領項目工作團隊與二航局總部技術團隊共同探討研究,將收分系統、養護系統、作業空間、標準化設施等設計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還開發了混凝土布料振搗一體機,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儀,自動識別布料和振搗點位,融合機電液控制技術,實現了混凝土澆筑過程可視、可控,顯著提高混凝土澆筑質量。

自動振搗布料一體機布料
為了將打造精品的理念貫徹到底,項目團隊引進了二航局技術中心研發的“鋼筋網片柔性生產線”,本項目成為了湖北省首個使用該生產線的工程。在鋼筋加工廠內,鋼筋網片柔性生產線實現了鋼筋自動下料布筋、鋼筋網片自動綁扎及焊接、網片立體彎折成型等功能,將鋼筋間距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相較于傳統的人工綁扎,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
此外,項目團隊還形成了信息管理系統,搭建云平臺,對施工現場實施監測,強化人機料配合;運用數字建造技術,讓施工過程數字化、可視化等,“智能建造”體系漸漸完善,大橋的品質得到了充分保障。項目部也先后被武漢市、湖北省列為首批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交通運輸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導應用(智能建造方向)試點項目。
將高品質作為“參考標準”
“品質是質量、安全、進度等的綜合體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高品質作為一切工作的‘參考標準’。”項目負責人付望林說。
中交二航局雙柳長江大橋項目位于長江北岸,由于自然因素,項目在全線的施工難度最大、技術要求最高,其中主塔樁基設計長度達到了117米,錨碇設計直徑達85米、深度達46米,這在整個長江流域都十分罕見。
彼時大橋建設剛剛起步,本應是一片火熱的施工景象,卻被腳下這片肥沃的土地攔住了“去路”。原來,長江沿岸經常年堆積,形成了極其松軟的泥質粉砂地層,這對在樁基施工前進行的126米深度鉆孔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經常出現無法鉆進的情況,還有極大的糊鉆、塌孔等風險。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項目團隊在現場連續攻關近1個月,新的鉆頭、新的鉆孔工藝迭代而出,有效解決了鉆孔難題。然而,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讓大家犯了難:樁基太長了,符合常用規范的泥漿有可能不適用于現有的樁基澆筑。這種特制泥漿用于保持孔壁的穩定和防止泥沙沉積,126米深孔的孔壁受力更強且產生的泥沙量也更大,這對泥漿的膠體率和含砂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否要為這個“可能”付出如此大的代價?調配更高標準的泥漿需要反復試驗,費時且費力,現場多方各執一詞。
關鍵時刻,付望林把定了方向:“我們的大橋是一座百年大橋,再小的質量風險都不能有!”在他的帶領下,項目團隊投入到新一輪的研究中,在多方配合下,最終調制出了膠體率98%、含砂率低于0.5%的超高標準性能泥漿,不僅使清孔時長保持在要求范圍內,還實現混凝土澆筑作業時孔底接近“零沉渣”。經檢測,主塔60根樁基全部為Ⅰ類樁。
無獨有偶,大橋承臺施工時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受地質條件影響,承臺圍堰鋼樁成為了施工進展的“攔路虎”,要保證99根鋼管樁與99根鋼板樁的垂直度,就要從源頭把控好施工質量。“水刀”工藝破除土層、改進與加裝設備、鋼管樁與鋼板樁環環相扣施打的關鍵環節,項目團隊始終堅守在一線,嚴格執行“三檢制”,牢牢掌握品質管理這一“命脈”。2個多月日夜不息的持久戰,在一次次的“較真”與陪伴下,從最開始的平均每天1-2組提高到4-6組,承臺圍堰鋼樁得以保質保時施工完成,為主塔度長江汛期施工提供了重要條件。
“質量是‘守’出來的,用干勁兒‘夯實’的大橋才經得起檢驗。”項目經理付望林說,承臺與主塔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降溫控裂、塔柱外觀質量提升等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堅守,離不開高品質的目標導向。
“品質團隊”成就“品質工程”
“管理的核心是‘人’,要先成就品質團隊,才能干出品質工程。”在“付望林建橋管理團隊”的帶領下,中交二航局雙柳長江大橋項目部正在經歷蛻變。
“付望林建橋管理團隊”,是一支以項目經理付望林為首的具備專業化實力、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青年橋梁建設隊伍,付望林本人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曾參與過4座世界級橋梁建設,參建項目共獲得3次“魯班獎”。建設期間,雙柳長江大橋項目也獲得了湖北省質量安全工作先進集體、武漢市工人先鋒號等榮譽。
然而,最初面對這支年輕的隊伍時,付望林經常“頭疼”:“年輕人有激情活力、能吃苦耐勞,但經驗不足,現場管理工作仍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面對這樣的難題,作為該建橋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游弋承擔起了團隊建設的重任。
為厘清項目品質管理和大橋建設過程中的難點,游弋經常與項目經理、總工程師及技術管理人員交流,重大節點時到現場仔細觀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想法與建議。經過親身體會與梳理,他得出了結論:“品質管理的核心不僅在于懂技術,更重要的是細致的觀察力、持之以恒的敏感性和敢于質疑的精神。”
為了做好培養工作,游弋主導成立起了主塔工區黨員示范崗創建團隊,后又相繼成立了2個“功能性黨小組”、2個黨團員混合的“青年突擊隊”,劃分出7個黨員責任區……這些團隊很快融入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公司總部后臺支撐下,在工作經歷最為豐富的隊伍負責人帶領下,大家邊學邊干,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集中精力將大橋樁基施工從預計的6個月縮短至3個多月等等。
解決了“組織基礎”仍然不夠。游弋還帶頭進行學習,一次次文件的深入解讀、一堂堂“非正式”的教育講堂紛至沓來。在黨支部組織的打造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三個工程”研討會上,項目員工你來我往、踴躍發言,還深度探討了如何通過智能建造和“微創新”來提升工程建設品質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良好建議;項目總工程師、技術研究功能性黨小組組長陳誠的“黨建+質量”黨課,讓大家對品質管理更起敬畏之心。
“有了技術、管理能力等‘硬實力’還不夠,還得用文化來‘補補鈣’。”在項目施工現場與生活區,隨處可見的“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服務武漢都市圈,打造橋梁新地標”“用心把每項工作都做好,用行讓每天都有新變化”標語與展板,都是游弋的心血。在他的促動下,團隊還形成了項目愿景、項目口號、項目氛圍、團隊理念等特有的二航雙柳長江大橋文化。種種措施的加持,讓團隊成員成長“飛快”,不少年輕員工走上了關鍵崗位,承擔起了重要職責,“付望林建橋管理團隊”的凝聚力、戰斗力更上一層樓。
“‘匠心’搭配‘智造’,品質才有根本保障。成就品質團隊,不僅僅局限于管理人員,下一步,我們還將探索培養產業工人的好模式,讓品質具有‘流傳性’。”游弋表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