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7日電 題:影像記錄下的內蒙古生態奇跡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一棵郁郁蔥蔥的大樹上,一雙飽經滄桑的手在輕輕撫摸著,好像老人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當這張圖片出現在“民革眼中的‘三北’攻堅戰紀實影像展”上,不少觀展者為之停留。
這雙手的主人叫曹扎娃,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盡管年近八旬,但他依舊奮戰在植樹造綠的征途中。曹扎娃從16歲開始種樹,用60余年的時間,將兩千畝沙地變成林海。“我就是愛種樹,要是能活到一百歲,就種到一百歲。”曹扎娃說。
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90后”小伙阿什頓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從事英語教師工作。10年前,他在一家比薩店看到殷玉珍的紀錄片,萌生了去沙漠種樹的想法。此后,他幾乎年年都會來毛烏素沙地與殷玉珍種樹。
“感動于殷玉珍的事跡,我用了她的姓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叫殷一凡。”2015年,殷一凡第一次來到鄂爾多斯市毛烏素沙地,之后幾乎年年不斷。
這位美國小伙口中的殷玉珍在毛烏素沙地無人不知。1985年,她從陜西榆林嫁到了毛烏素沙地深處。19歲的她立下誓言:“我要栽樹,寧愿治沙累死,也不要被黃沙欺負死。”近40年光陰,她使7萬多畝不毛之地化作了綠色。
6月7日,“見證同行——民革眼中的‘三北’攻堅戰紀實影像展”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開幕,曹扎娃、殷玉珍、殷一凡以及無數內蒙古人的治沙影像故事在這里得以展示,無數參觀者被深深吸引著、感動著。
內蒙古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是我國的“北大門”。這里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占全國荒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
2023年6月,中國提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包括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內蒙古是中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里,“兩個半”在內蒙古,60%以上的工作量在內蒙古。
今年,內蒙古提出全年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500萬畝的目標,各地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等工程項目全面啟動。
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的赤峰市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治沙現場,500余人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4000畝流動沙地的草方格鋪設任務。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全天候無人植樹機器人實現開溝、植苗、澆水、覆土全流程作業,有效提升沙漠治理效率。“以前,200畝沙地治理需要5個人干10天。現在,5臺機器每天以200畝的速度推進治沙。”林場技術人員郭楊說。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的輸沙量,從過去的7000多萬噸減少到如今的370萬噸。
在臨河區新華林場,三代治沙人接力奮斗,累計造林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5%。
在緊鄰烏蘭布和沙漠東緣的杭錦后旗,這里沙化土地面積曾達到64萬畝,通過治理,目前僅剩12.4萬畝有待治理。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的戈壁灘上,鐵路治沙人在臨策鐵路沿線扎起土工沙障;赤峰市翁牛特旗,當地人“以路治沙”串起綠色廊道;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治沙人創新“三元套嵌”模式,精準治理毛烏素沙地;興安盟科右中旗,人們筑起草沙障消減風速、固定沙表……
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一點一點……在無數內蒙古人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治沙奮斗中,沙礫流淌出了綠色,沙海泛出了致富小舟,沙丘變出了迷人的風景。從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到發展生態經濟,內蒙古治沙人因地制宜、不斷探索,蹚出了一條科學生存發展之路。(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