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端研發人才,同樣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傳統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已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亟須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引領下,積極進行創新轉型。
重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的生產力,創新的力量離不開人工智能、5G、元宇宙、量子信息、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科技和前沿科技。傳統意義上,技術主要意味著身體操作,但對于高新科技而言,智力與知識成為重要因素。與以簡單重復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不同,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應是能夠熟練掌握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資料、以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他們應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強的學習能力,不僅掌握傳統的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工作環境,具備跨界融合的綜合能力。這些特點決定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質量與規格,教育系統必須以此為引導,迅速更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內容。
夯實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
高新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的引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建基于科學知識,更新迭代非常快,且呈現出不斷加速發展的趨勢。無論是應用型本科大學,還是職業本科大學,在緊跟高新技術發展的腳步方面,都與企業有著較大差距。高校師資隊伍的數字素養、專業實訓教學需要的設施設備等條件也難以滿足高新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總體上看,高校很難單獨承擔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戰略任務,必須努力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事實上,應用型本科大學和職業本科大學一直在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企業長期被定義為“輔助者”“合作者”,致使校企合作難以達到實質性融合。基于此,應當促使企業成為辦學主體而非協助者,驅動其深度參與甚至主導高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明確提出,“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各級人民政府可按規定給予適當支持”,同時提出了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具體措施。相關政策已經為優化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企業成為辦學主體的進程并不順利。要夯實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就應進一步強化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人翁角色,不折不扣地兌現政策承諾的優惠措施,并努力推動企業與高校形成命運共同體;還可對照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標準,增加新興產業領域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數量。
強化面向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專業建設
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新型儲能、類腦智能、量子計算、核聚變等則是未來產業的代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要有所作為,就必須面向這些產業及時開展專業建設。
實際上,我國高校的專業建設已經有意識地指向新興產業。2021年教育部印發新修訂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就突出了面向數字化技術的原則,優化和加強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相關專業的設置。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將電子信息材料、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技術等新專業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
當前,面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新要求,應當進一步強化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建設,并貫徹三條原則:其一,站穩專業建設的立足點。傳統理念認為,大學教育以學科為中心,這一觀點具有強大影響力。作為新型大學,應用型本科大學和職業本科大學容易落入“學科核心”的窠臼。其實,學科與專業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專業指向產業或行業的實際工作崗位,而學科指向學術知識的生產與傳承,并不直接關聯實際工作。從高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學科是寬廣的基礎,專業才是直接的需要,因此,切忌強調學科建設而忽視專業建設。其二,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迅速的產業,也是不斷變化、尚未成熟定型的產業。指向這些產業的專業建設應大膽開拓,勇于探索,不能期望條件完備之后一蹴而就。其三,積極運用高新科技,尤其是新一代數字技術對傳統專業進行提質改造。
(作者:芮國強,系蘇州城市學院黨委書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