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為理論總結,系統闡釋了“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課題,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更為高校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意涵。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體系完整,以“兩個結合”為主線,以“九個堅持”為原則,以“十四個強調”為重點,以“七個著力”為要求,在使命追求、發展道路、領導核心、價值導向、實踐原則、工作布局等方面作出了系統架構。高校要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的哲學意蘊、展現的實踐偉力和彰顯的文化情懷。
深切體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共識。習近平文化思想重視歷史、立足現實、指引未來,為賡續傳承中華文脈、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行動指南,為堅定文化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使命遵循,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供了價值引領。高校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明確育人目標、把握育人原則、豐富育人內容、優化育人方法,進一步筑牢師生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深刻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要求。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上,高校應自覺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爭當文化“兩創”排頭兵,下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手棋”;爭當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先行者,走好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長遠棋”;爭當文化育人的風向標,抓好培育時代新人的“關鍵棋”。
堅持以文培元,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排頭兵。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高校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鞏固文化自信自強根基、服務文化強國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路徑。
厘清中華文脈,筑牢文化“兩創”根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推動文化“兩創”首先要不斷深化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梳理、闡釋與展示,弄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哪里、是什么。對于這個基礎課題,高校具有天然優勢和深厚積淀。高校要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努力把中華典籍搜集全、保護好,不斷將蘊藏在古籍中的中華文化密碼解析出來,為“兩創”提供準確可靠的“種子基因庫”。例如,“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由高校謀劃并實施,于2018年被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該工程旨在系統整理研究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現已編目36萬余部,復制回歸1600余種,部分成果捐贈入藏國家版本館,為“盛世修文”不斷作出貢獻。
用好“兩個結合”,引領文化“兩創”發展。“第二個結合”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是實現文化“兩創”的必由之路,必須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活化、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推進《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中,有關高校堅持“兩個結合”,將“分疏重編匯校”作為核心任務,把割裂引用的古書逐條拆分、各歸其書,使其中引用的典籍文獻輯集歸整,讓僅存4%的古籍寶藏最大程度展現時代價值,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供有益啟迪。高校要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用“兩個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以“兩創”的豐碩成果不斷充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激發文化“兩創”活力。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是中華文明永葆生機、永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在全球化、數字化交融并進的新時代,更加需要秉持海納百川的交流互鑒姿態,不斷為文化“兩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增添新動能。比如,“魯東南中美聯合考古”組織實施近30年,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考古學轉型和研究新范式構建,在非洲肯尼亞的聯合考古推動中國躋身“人類起源國際考古俱樂部”。高校要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擔當文明交流交融的表率,推動中華文化全球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在賦予文化“兩創”新活力中不斷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充分發揮地方特點,融合田野考古、聚落考古和科技考古優勢,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作出積極貢獻。
堅持以文培根,當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力軍。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得以繁榮發展的根脈所系,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立于世界哲學社會科學之林的根本標識。高校應不忘根脈,繼往開來,升華創新,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闡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積極發揮學術創新引領作用。高校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之一,學術人才薈萃,學科優勢明顯,研究實力雄厚,應當堅定文化自信,賡續中華文脈,樹立國家情懷,引領科學研究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總方向。高校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圍繞人民需求、國家需要、民族發展進行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提煉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打造有標識性的新概念,構建出有特色的新體系,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以理論創造、學術創新引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扎根中國實踐沃土建言獻策。順應時代,謀劃未來,深化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以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服務參政議政,是高校的光榮使命。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強化問題意識和需求導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聚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入調查研究,不斷以新的知識形態、學術形態、理論形態回應并引領新的實踐,以實實在在的成果助推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
著力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以創刊70余年的《文史哲》為例,其始終立足中國實際,弘揚中華文明,創新中國理論,在引領學術潮流、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助推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贏得了“文科學報之王”的美譽,先后受到毛澤東同志、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和肯定。高校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主力軍,要堅持中國道路,總結中國經驗,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智慧,鑄就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新輝煌。
堅持以文化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深刻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必須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守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同時持續增強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七個著力”的重要內容。高校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著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信念。深入挖掘學校紅色基因,創建文明校園,廣泛開展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引領學生在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期堅定“成才報國”追求,投身“更有使命感的學習和科研”。比如,高校與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堅持以揭示中國道路的生成背景和歷史必然為主線,聯合打造的“劉公島開學第一課”,共同搭建革命文物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發展的高端平臺,先后獲評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和首批“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
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靈。高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者和傳承者的歷史使命。要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打造國學經典、原典導讀等通識教育課程,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校園環境和校園活動,“浸潤式”地陶冶學生情操、提升道德素質、激發創新潛能。貫徹“兩個結合”,探索培育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扎實且中國古典學術素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將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君子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引領涵育“新時代君子人格”。
堅持以大學文化引領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高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成為全社會的精神高地和文化燈塔。要堅持黨風政風、師德師風、校風學風建設一體推進,弘揚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營造優良育人環境。主動對接區域文化戰略,發揮大學文化的輻射作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推出音樂會、舞臺劇、紀錄片等文藝精品力作,開放優質課程、講座和展覽,與政府共建共享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文化設施,加強文化傳播和科普教育,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
文化的本質是“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我們黨帶領人民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用先進文化滋養心靈、升華境界,必將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實現“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高校要自覺強化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不斷增強青年學生乃至全體人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廣泛匯聚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