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自提出以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多次得到聚焦與深入闡釋。要通過對新質生產力概念以及形成邏輯科學認識,找到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從而為鄉村產業振興和中國式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科學認識新質生產力及其形成邏輯
認識新質生產力必須著眼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
認識新質生產力必須認識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內在邏輯。技術水平及其進步是決定生產力水平與發展的關鍵,而技術水平及其進步又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的需求;二是技術進步賴以實現的生產關系適配性,即與技術進步相關聯的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和社會關系對技術進步的適配性。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可以表達為:新的市場需求催生新技術,新技術帶動新的生產要素與之適配,從而誕生新質生產力,進而形成新產業與新業態,實現高質量發展。
認識新質生產力必須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兩種質態與特征。其一是以關鍵性或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應用而形成的新質生產力質態,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其主要效能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突破相關領域的發展短板、瓶頸和“卡脖子”等問題。另一種是以新要素,特指有別于土地、勞動、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但具有賦能效用的要素,如技術、數字、文化、生態、制度、品牌等新要素,在賦能基礎上形成全要素優化組合式的新質生產力質態,其主要特征是集成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賦能性強、互補性強、包容性強的特征,其主要效能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造與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這種質態的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對于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關鍵
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合一的產業,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形成既要重視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創新突破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又要重視農業全要素優化配置、集成創新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現實中,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要建立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雙鏈耦合”科技體系、新型的生產關系以及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推進方略。
建立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雙鏈耦合”科技體系。科技是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核心關鍵。以現代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并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技術源泉和動力所在。以全產業鏈與多功能發展的農業為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這個科技鏈不僅僅是指科技的產業鏈,而且還包括產業的科技鏈,是雙鏈耦合的科技鏈。
科技產業鏈將科技作為產業,是指科技研發、推廣和應用的科技產業鏈,也可稱為科技的“產學研用”鏈或體系。產業科技鏈是指全產業鏈中的科技鏈,這是實踐中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即全產業鏈中科技鏈的建構問題,或者說是產業鏈中各種科技之間能否相互匹配的問題。以農業產業鏈的科技鏈為視角,我們不僅要重視單項科技鏈,如種子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這一鏈的建構,還要重視農業產業鏈中不同類型科技與科技鏈的建構,如既要重視品種技術,還要重視栽培技術、收獲技術以及加工與保鮮等技術在農業產業鏈中的有效銜接與相互配套,以實現上述兩種科技鏈的雙鏈耦合,形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構建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同時,重點是建立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配的體制機制與社會關系。建立有利于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體制機制,應注重四個發力點。一是以政府與市場、研發與應用、組織與制度等體制層面為發力點,促進數智農業、裝配農業等前沿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形成;二是以新要素有效賦能、全要素優化組合、多主體利益等方面為發力點,為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多功能發展做好配置;三是以資源生態的守護、產權、轉化以及綠色發展的引導與共享等方面為發力點,推動農業綠色低碳高效發展;四是以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政策體系等方面為發力點,促進我國糧食產業高水平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實踐中,已有不少成功的探索經驗。如浙江省從自身實際和發展階段出發,循序漸進地探索了以“兩山”理念為引領的綠色發展,以“千萬工程”為抓手的鄉村人居環境改善與提升,以數字化變革為標志的數字鄉村建設和數字農業發展,以“農業雙強”為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以“新農人”培育行動為載體的高素質經營人才培育,和以三產融合為核心、以鏈條融合為抓手、以利益融合為基礎的鄉村產業結構變革等。這些探索無不蘊含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無不呈現出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一個地區農業農村轉型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關注我國經濟社會重點關鍵領域突破性發展的需要,又要對我國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發展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域落差和不平衡發展的狀況予以關注。尤其是農業產業,區域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尤為明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從農業產業特性和區域農業差異性的實際出發,注重因地制宜,區分輕重緩急。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有其適宜發展的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緊密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開展。有所選擇、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真正取得實效。也就是說,要從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比較優勢和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條件出發,通過科學評估,確定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發展的領域、重點和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制定地區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發展的行動計劃,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當前,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點領域,一是現代種子種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二是農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和有效應用;三是集約高效利用的現代機械裝備和設施農業發展;四是農業全產業鏈和多功能發展中全要素優化組合的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處理好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小農發展的關系。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和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小農在中國具有長期性,農業新質生產力對小農是兼容還是排斥,值得關注。必須研究如何將小農引入、融入農業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小農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從新質生產力的兩種質態看,以顛覆性或前沿性技術驅動而成的新質生產力,難以兼容小農,但以全要素優化組合、集成創新而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如果在服務體系建構和產業功能發展上能體現更多的兼容性,小農就有可能融入新質生產力和現代農業。與此同時,小農自身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對于融入新質生產力和農業高質量的發展,也同樣具有重要性。從政府層面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和解決小農問題必須相同步,既要注重新質生產力對小農的兼容和帶動,又要重視從社保制度、城鎮化發展等路徑,妥善解決小農的出路。
處理好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不是對立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帶動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并非一定是落后產業,這對于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融、人類賴以生存、具有剛性需求的農業產業而言,農業的傳統產業往往極具生命力。實踐中,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是農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關鍵是要用大食物觀和統一大市場、雙循環發展的理念,統籌農業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協調不同區域農業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發展能力和市場潛力,處理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小農發展的關系,走農業土地、勞動、資本、技術、數字、生態、文化、制度、品牌等全要素優化組合、集成創新的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路徑,有效改造和提升農業傳統產業,促進農業傳統產業向市場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農業產業轉型。
處理好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改革深化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也是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就農業領域而言,必須破除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和障礙,重點是深化關鍵性的主體制度——農民與集體經濟制度的市場化改革,使農村土地、農民和集體經濟等主體能真正成為市場要素和主體。要消除農業產業發展中過多的非市場因素干擾,改變農業產業要素,尤其是土地流轉價格偏高、農業經營效率偏低、投入與產出倒掛,農業增產不增效、農民增產不增收、政府貼補持續增高的扭曲現象,有效形成農業全要素優化配置和集成創新的新質生產力,為鄉村產業振興和中國式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作者黃祖輝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趙興泉系原浙江省農業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來源:農民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