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月3日電(記者許仕豪、劉博)為海南體育建成一座博物館,謝飛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但從籌劃到動工,這名體育收藏家“糾結”了很多年。
謝飛今年42歲,但投身體育收藏已有20多年。2004年,他將海南澄邁的一家酒店作為這些藏品的容身之所,隨后經不斷擴建,形成一座擁有2000多件藏品的天福體育博物館。
北京1993年首次申奧的四把“金鑰匙”、中國女排三連冠時期的隊服、飛人喬丹的絕版裝備、甚至全國各地群眾體育的精彩點滴……館藏雖多,卻沒有太多海南的身影。謝飛決定,再建設一座獨立于舊館之外的、專門展示海南體育文化的博物館。
可籌備的過程讓謝飛犯了難。建設博物館不只是堆藏品,理清當地體育的歷史脈絡極為重要。但海南建省較晚,又從未專設體育局,這導致相關檔案缺乏系統傳承,可供參考的資料非常匱乏。
“這是一筆‘歷史欠賬’。我們手頭沒有什么能參考、查閱的內容。”謝飛說,這是他的第一次“糾結”,建館計劃一度擱置,因為想盡可能將資料搜集得更全。
所幸,多年來的收藏經歷讓謝飛有機會接觸到社會各界體育人士。他四處拜訪體育工作者交流學習,又從年長的體育記者和愛好者那里,搜集到不少報紙、日記、參賽證明等寶貴史料。
最終,他組織起幾位熱愛體育的高校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校對整理,收獲頗豐。瓊島體育文化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起來:黎族苗族的體育民俗、華僑帶來的文體風尚、新中國成立后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農墾知青的多彩賽事、建省后的競技體育飛躍,再到如今成為自行車、高爾夫和水上運動的寶地……
“在這個過程中我才知道,1936年就有海南運動員參加了奧運會;1951年,海南就舉辦了全島范圍的綜合性運動會。原來海南體育這么有底蘊?!敝x飛說。
資料有了,搜集藏品又成了新挑戰。海南建省較晚,不少“老物件”都留在了廣東;而沒有成熟的二級市場,也讓購買藏品成為一種奢望。
“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什么藏品,我又一次開始糾結,是不是該慢慢來,多搜集一些藏品再把博物館開起來?!敝x飛說,但一些事改變了他的“糾結”。
“我發現很多老體育人離世后,子女會將老人的東西當‘破爛’處理掉,其實這里面有很多都是文物。我覺得不能再等,要抓緊時間了。”
謝飛開始關注廣東等地的拍賣市場。在一次0底價的拍賣會上,他叫價5000多元購得一枚椰質獎章,只因它來自海南早期體育賽事。而當得知其他人手中有珍貴藏品時,他又會使出渾身解數。買不來,要不來,就“喝過來”。海南省第一艘國際比賽帆船,就是謝飛的得意手筆。
“我過去總糾結資料或者展品是否不夠,后來逐漸明白,要盡快開工,把現在還留存的東西抓緊保存起來?!敝x飛說。
今年3月,天福體育博物館海南展館開工,6月下旬正式落成。這是首座海南體育主題的博物館,占地約200平方米,擁有超過500件海南體育藏品,展出160余件。
多年愿望實現。謝飛希望和這座博物館一起,繼續見證海南體育的發展。
“我們會保存好海南體育的每一個‘今天’。因為今天的收藏,就是明天的歷史。”謝飛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