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銀川7月10日電題:從一場“村BA”看革命老區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暑熱難當,寧夏固原市卻難得清涼,陜甘寧蒙革命老區農民籃球邀請賽決賽9日晚在這里展開。這座六盤山腳下的古城,曾是絲路重鎮、革命圣地,卻也曾有“苦瘠甲于天下”的名聲。如今,甚至連來看比賽的本地人,都會驚嘆于家鄉的日新月異。
固原市體育館外,郁郁蔥蔥的綠化帶兩側停滿車輛,來自本地和外地的觀眾早早涌入場館,能容納六千余人的室內看臺很快座無虛席。男女老少都翹首期盼著寧夏吳忠市古城鎮和內蒙古阿勒騰席熱鎮的冠軍爭奪賽。電子記分牌旁,坐著一排農民籃球主播,他們游刃有余地在方言與普通話之間切換,以激情四射的解說讓線上粉絲如臨其境。
62歲的馬興平帶著6個孫子、孫女前來觀賽,祖孫不時為球員的精彩表現鼓掌歡呼。他家在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撒門村,自邀請賽6日開打以來,每天都搭同村人的汽車前來觀賽。“為了看比賽,我每天早上5點就起來把家里的牛羊喂了。從小就愛籃球,沒辦法么。”
寧夏西海固地區幾乎“村村有場地、日日有比賽”,農民籃球歷史可追溯至百年前。馬興平兒時就愛去其他鄉鎮看比賽,但過去交通不便,他最遠要步行40多里山路,有時幾個人擠一輛摩托車去觀賽。
“我小時候打過毛線、布條纏起來的‘籃球’,籃球架也是自己用木板、鐵圈做的。過去都是土場地,每次打完比賽,回去洗頭、洗臉都是半盆泥水。”馬興平說。如今,幾乎村村有專業籃球場地,家家有汽車,戶戶通了水泥路,村里還有了高標準農田,種植瓜果蔬菜,這些變化都讓馬興平感到“一天一個樣”。
陜甘寧蒙革命老區農民籃球邀請賽線下觀看人次達十萬,而線上觀看次數達到5.8億。借助賽事的影響力,固原市為當地百姓搭建了農文旅產品推介平臺。
場館外,特色農產品以及非遺文創展位,吸引不少人駐足。固原市的磚雕、根雕、刺繡、泥塑等非遺文創產品,彰顯著絲路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當地百姓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包裝精致的碗蒸羊羔肉、沙棘原漿、深加工土豆粉等產品,則折射了當地名優特新農產品蓬勃發展的態勢。
“過去我們產品賣不出去,老百姓掙不上錢,現在做深加工,有了自己的品牌,加上政府的支持,線上、線下賣得都不錯。”在固原市隆德縣沙棘原漿展位,46歲的熊弼龍說,“村BA”帶來了客流,他每天能輕松賣出二三十盒沙棘原漿。
隔壁涇源縣小黃牛肉干展位則更受歡迎。42歲的于文芳一邊忙著給顧客拿貨,一邊告訴記者,她家住涇源縣涇河源鎮白面村,曾四處奔波務工,自從家鄉有了加工小黃牛肉的企業,她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我們老家現在依靠六盤山避暑游發展民宿產業,過去人都不想待的窮地方,現在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可美了。”
黃牛、山羊、紅梅杏、中藥材……一系列優質特色農產品,以“村BA”獎品和禮品的形式,被送到本地和外地球員手中,訴說著固原人的質樸熱情,也無形中做了宣傳。
變化不止發生在六盤山革命老區。陜西、甘肅、內蒙古各地皆有新氣象。
曾經,“村BA”球隊里幾乎都是農民,但如今大學生、創業者越來越多,這次不少隊伍以“00后”為主力。18歲的球員馬玉春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附城鎮松樹溝村,剛考上青海民族大學,在小組賽中表演亮眼。“家鄉的籃球氛圍特別好,我也是憑著籃球特長考上大學的。”
來自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茫來嘎查的球員包哈斯額爾敦說,新能源產業在他的家鄉日漸興旺,他抓住機會創業,開了一家項目咨詢公司,為新能源等企業寫項目可行性報告。“我們家鄉的五角楓特別美,這幾年基礎設施發展起來了,游客特別多,還有劇組來取景,我特別自豪。”他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