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訪當地村委會,查閱村民族譜,搜集新增文物點古水井的信息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楊依泉、鄧浩)高效行動書寫文化遺產保護新篇章!7月11日,來鳳縣圓滿完成了全縣范圍內的實地核查與新發現工作錄入工作,成為湖北省除恩施市試點地區外第一個完成此階段普查任務的地區。此次普查不僅體現了來鳳縣在文化遺產保護上的高效執行力和專業精神,更標志著該縣正式邁入了內業資料整理的關鍵階段。
摸清文物底數,實現100%完成率
據了解,來鳳縣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已記錄的文物點共計123處,本次普查中接到相關成員單位和鄉鎮上報的新發現文物線索多達86處,使得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待復查、核查文物點總數達到了209處。
“復查與新發現文物的外業工作同時進行,是來鳳四普工作的挑戰,經過走訪測量、核定篩查,我們排除了不適宜作為新增文物保護名錄的單位后,目前已錄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數據采集軟件182處文物點,其中包含59處新發現文物點,123處復查文物點,涵蓋了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史跡等多元類型,實現了100%的完成率。”全國人大代表、來鳳縣文物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黃林介紹道。
黃林還介紹,這些文物點中,以老英雄張富清為主題的系列紅色革命文物點、舍米湖新發現罕見石階墓最為突出,這為來鳳縣傳承新時代紅色革命精神、講好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故事,書寫了新的篇章。

田野調查隊員跟隨當地村民探尋文物點
克服環境挑戰,做到“應錄盡錄 應保盡?!?/strong>
自今年五月來鳳縣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以來,來鳳縣文物普查工作專班迅速行動,克服復雜地理環境帶來的挑戰,統籌指揮、兵分三路踏遍轄區內武陵山脈的峝川溝峁,開展了為期43天的實地調查工作。
在武陵山脈余脈形成的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間,專班成員深入田野、穿梭山林,運用無人機、長焦相機、RTK等設備圍繞文物本體、附屬單位進行拍攝測量、衛星定位、圖像繪制、資料命名登記更新等工作,切實掌握文物的保護狀況、空間地理、使用情況以及基本信息,并實時錄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數據采集軟件。
從1621.3米的最高峰大尖山到339.9米的最低點金龍灘,專班成員白天忙于野外調查,晚上分析整理當天工作成果、核對數據資料,并準備次日資料和規劃線路。每到一處,主動結合基層情況,開展走訪交談,細心了解核定新發現文物線索,做到“應錄盡錄 應保盡?!?,全面核查,一處不漏。最終于7月11日全面完成了所有182處文物點的實地調查工作。

田野調查隊員復查文物點
優化調查隊伍 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在此次普查工作中,來鳳縣構建起“黨委統籌、政府主導、鄉鎮部門配合、群眾積極參與”的決策與執行體系,確保普查工作的全局把控與落地實施;同時,依托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團隊的專業支持,充實田野調查、資料編撰、測量繪制三方面人員配置,優化調查隊伍,并整合車輛、資金、設備硬件管理,合理規劃線路,共同推動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此次普查的成功,不僅對來鳳縣的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盤點,提升了文化遺產管理水平和文物保護意識,也為全國范圍內文物普查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下一步,來鳳縣將立即啟動第二階段的內業資料整理工作,確保每一份文物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后續研究、保護與利用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第三階段的資料出版計劃也將緊鑼密鼓地展開,旨在向公眾展示普查成果,促進文化遺產的廣泛認知與傳承,保障普查工作高質高效完成,以更高站位、更強自覺、更大力度扎實做好文物普查和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