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國倫敦,潘玉珍穿著自己制作的苗族傳統服飾走上T臺,自信地向世界展示苗繡與苗家兒女的神采,成為難以忘懷的高光時刻。潘玉珍年過七旬,是國家級非遺苗繡代表性傳承人。在她的記憶中,苗繡早年間都是自己繡家人穿,苗家兒女更少有人走出大山。近年來她去了新加坡、美國、法國等10余個國家,許多苗繡產品賣到國外。每談及此,驕傲與自豪便洋溢在她臉上。
多變的造型、艷麗的色彩、貫穿其中的深厚歷史人文底蘊和民族智慧,吸引了北京的一位服裝設計師收藏了數千件苗繡,并將它們視為設計靈感的百寶箱。
從大山里走到大山外,將傳統與時尚交融互動,以苗繡為代表的古老非遺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消費提質升級、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源頭活水。而對于當地老百姓來講,原本“不足為奇”的老物件、老手藝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通過產業帶動,就業機會多起來,荷包鼓起來,文化自信便破土生長、茁壯成長。
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且看街頭巷尾,馬面裙等傳統服飾不斷掀起流行熱潮;海邊漁村,“簪花圍”的裝束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來……古典審美與現代追求交織互動,傳統韻味與青春活力交相輝映,展現出一脈相承、韻味悠長的東方意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著歷久彌新的經典光芒,古與今,渾然天成。
“古畫里,居然藏著時尚的秘密!”在敦煌莫高窟壁畫《近事女圖》中,女子懸掛于樹上的挎包十分有藝術性——三葉形翻蓋,繡著穿環圖案,絲毫不遜色于時髦的款式,外觀設計甚至與價格不菲的品牌包十分類似。網友點贊:“油然而生對傳統文化的敬意!”
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凸顯著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更好地將傳統與當下、古意與時尚連接起來,與古為新,服務當代生活?關鍵在于挖掘、梳理、創新、活化。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藝術家常沙娜將敦煌圖案運用到現代生活所需的工藝美術設計中,創作的敦煌藻井圖案與和平鴿造型的絲巾,受到了許多國家的歡迎和認可;電影《長安三萬里》以40多首唐詩,把詩意帶入生活,傳誦“中國式浪漫”;以越劇《新龍門客棧》為代表的傳統戲曲不斷更新創作觀念、表達樣態,成為一票難求的爆款;許多人探索參考二十四節氣轉變生活方式,親近土地和自然,獲得肌體的康健、精神的慰藉……
國風國潮廣泛流行,不僅為當代人提供著精神滋養,也豐富和塑造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傳遞著未曾斷流的文明的堅守與夢想。而當越來越多人加入這一場場古與今的雙向奔赴,認識傳統之美,并樂于傳遞美、創造美、放大美,勢必將繪寫出更加多彩的文化傳承弘揚的生動畫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1日 07 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