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王玉龍、葉瑋)8月1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襄陽207國道改建項目隆中大橋(原名牛首漢江特大橋)順利合龍,為后續實現全線貫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207國道襄陽段改建工程起于鄂豫兩省交界處的襄州區黃集鎮,途經襄州、樊城、襄城、南漳、宜城5個縣(市、區),全長約96公里,是襄陽市有史以來建設里程最長、投資規模最大、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普通公路建設項目。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第1標段起于襄陽市襄州區與樊城區分界處,終于襄城區與南漳縣分界處,線路全長約27公里,全線共設置特大橋1座、大橋3座。其中,隆中大橋是全線核心控制性工程,大橋全長4454米,兩個主跨均為330米,建成后將是國內最大跨徑組合梁獨塔斜拉橋。
襄陽地處漢江中游,有著2800多年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隆中大橋的設計充分結合了襄陽的歷史文化底蘊,主塔采用“H”型造型結構,總高度201米,上橫梁采用了獨特的“城墻”造型設計,充分彰顯襄陽“華夏第一城池”的美譽,整體上將襄陽歷史文化、發展愿景和結構形式融為一體。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5月開工以來,項目建設團隊積極開展大跨寬幅組合梁獨塔斜拉橋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研究,不斷進行技術優化和工藝創新。在主墩圍堰下放過程中,大橋遭遇深厚卵石層、強風化泥灰巖層挑戰,項目部通過采用氣水混合噴射裝置,結合水刀切割方式,解決了圍堰下放難題,為同類型橋梁水下施工提供了經驗。在跨江主橋施工中,大橋創新性采用貫通式錨拉板索梁錨固結構形式,從橋體單側腹板設置錨拉板的合理性構造出發,經過實際模擬和結構優化,解決了在復雜應力條件下錨固構造容易產生變形的問題,提高了橋梁的耐久性;首次在鋼錨梁Π型構件上運用智能機器人焊接技術,焊縫檢測一次性合格率達100%;采用全壽命周期建養信息一體化技術,實現全過程控制方法和監控平臺的信息融合,保障了大橋的施工品質,提高了施工效率。
隆中大橋主跨由55榀鋼箱梁組合而成,用鋼總量達9259.4噸,鋼箱梁在工廠采用胎架法匹配制造,然后船運至施工現場,通過橋面吊機吊裝到指定位置。在合龍前,項目團隊嚴格按照工序流程,對合龍口的長度、主梁軸線等各項數據進行監測分析,選定溫度最合適的時段進行合龍段的吊裝、焊接,確保了大橋的順利合龍。
“隆中大橋是全線核心控制性工程,大橋的順利合龍標志著項目正式進入收官沖刺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就可以實現通車目標,屆時將有效緩解207國道襄陽段的過江壓力。”中交二航局襄陽207國道改建項目經理李師年表示。
據悉,207國道襄陽段改建工程建成后,可實現207國道與襄陽市內環西線(臥龍大道)分離,有效解決城市內部交通與過境交通相互干擾問題,提升國道通行能力。同時,作為襄陽市西部新增的南北向大通道,對推動襄陽、宜城、南漳一體化發展,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