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 喻昭陽 通訊員 夏自宇
9月26日,經過荊州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超過50天的持續救治,僅在媽媽肚里 29 周、出生體重 1305 克彬彬(化名)歷經重重考驗,脫離吸氧,成功闖過“生門”。他的媽媽歷經四次懷孕才盼來他,在臨床上,這樣難得的小生命常被稱作“珍貴兒”。

彬彬出生時僅有1.3千克
四胎一產的早產“珍貴兒”
魏女士的“十月懷胎路”走得較常人艱辛許多。36歲的她曾四次懷孕,但前三次都未能順利,直到第四次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然而,孕中她被診斷出患有完全性前置胎盤,這是一種可能導致孕晚期大出血和早產的高危病癥。
在本地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魏女士轉至荊州市中心醫院產科,嚴格按照醫囑定期進行孕檢。在第29周時,她突發出血,胎膜早破。醫院迅速集結了由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進行緊急產前會診。
專家們對早產風險進行了細致評估,醫療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手術計劃和早產兒救治計劃,將早產兒出生后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案一一告知家長。正是他們反復斟酌的每一個細節,讓彬彬得以在出生后第一時間獲得專業救治。
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
8月9日,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緊急生命救援行動迅速展開。
魏女士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新生兒科主任朱曉芳便帶領團隊嚴陣以待,重癥轉運系統也準備就緒,只等寶寶出生后能順利轉運至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

產房外重癥轉運系統已經準備就緒
彬彬出生后呼吸非常微弱,體重僅有1305克。由于肺部發育不成熟,無法自主呼吸。出生后僅1分鐘,醫護人員立即在產房進行了復蘇搶救,并啟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

醫護人員進行新生兒復蘇

醫護人員進行臍靜脈置管
“在醫學領域,不足 32 周出生的寶寶被稱作極早產兒。這類早產兒面臨著諸多急性并發癥的風險。出生后這關鍵的 ‘黃金一小時’,對寶寶來說至關重要。”朱曉芳介紹,順利轉移到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NICU)后,醫護人員在寶寶臍部那細如發絲的血管中進行臍靜脈置管,通過靜脈通路為其提供腸外營養支持,使彬彬轉危為安。
生命的守護者
“早產兒的救治不僅依賴于高超的醫療技術,更需要團隊協作。”朱曉芳介紹,早產兒的護理尤為重要,能有效提高患兒的存活率及減少后遺癥發生率。
護理人員在病房中扮演著臨時“媽媽”的角色,24小時守護著新生兒寶寶們的生命健康。新生兒科護士長楊江溶介紹,他們不僅負責喂藥、打針、輸液、洗澡、換尿片、喂奶,還要安撫寶寶的情緒,觀察呼吸節奏、身體和反應狀態,并隨時向醫生反饋,調整治療方案。“在整個過程中的每一項操作都要盡可能地輕柔、精確、謹慎,任何一個細小的變化都可能危及生命。”

在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彬彬成功度過了呼吸關、輕度感染、黃疸、先天性甲減、貧血、眼底視網膜病變等難關。經過9天的無創呼吸機輔助、24天的PICC置管,以及40多天的鼻吸氧治療,寶寶的健康狀況逐漸穩定,體重從最初的1305克增長到了2500克。
如今,彬彬已經達到35周齡,順利進入了母嬰同室病房,開始接受袋鼠式護理。當寶寶趴到媽媽懷里的那一刻,魏女士的臉上洋溢著激動、興奮和幸福。

數據顯示,2023年荊州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病人1587人,早產兒549人,搶救成功率100%,救治成功率98.5%,死亡率<0.3%。因此,彬彬的成功救治絕非偶然,依賴于長久以來的經驗積累和技術精進。
“我們救治成功最小的早產兒寶寶僅重800多克。”朱曉芳介紹,新生兒科醫護團隊多年來積累了成熟的超早產兒救治經驗,在市級醫療單位中率先開展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工作,并運用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PPHN)的一氧化氮吸入治療、新生兒振幅整合視頻腦電監護(AEEG)技術、超聲引導下肺泡灌洗術、臍靜脈/動脈置管、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導管(PICC)等多項先進技術。
此外,科室還提供極超低早產兒的綜合管理,并開設了母嬰同室、袋鼠式護理以及發育支持照顧等項目,為早產兒及其家庭提供了全面的護理和支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