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 喻昭陽
九百里荊江奔流不息,八百年楚國歷史回響。9月28至29日,中共荊州市委宣傳部、荊州市網信中心聯合舉辦“楚韻荊州 一眼千年”全國網絡媒體行活動,來自中央及地方的媒體記者,以全媒體方式描繪荊州的楚文化印記,以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的視角對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全新詮釋,共同踏上楚文化精彩之旅。

泱泱大楚 何處可尋
它是吳王夫差矛為楚人刻下一統長江流域的千秋史詩,是火與青銅的旋舞,是虎座鳥架鼓的楚音回蕩,是簡牘上流淌的楚辭,是逶迤動感的楚玉……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珍藏的19.6萬余件文物。

虎座鳥架鼓
“荊州出土文物眾多,境內屢有重大考古發現,荊州博物館藏品是楚文化的藝術寶庫。”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市詩聯學會會長張衛平說道。在這里,楚國浪漫又飛揚的氣質深深埋藏于各個藏品最為細節的部分,迥異于中原文化。

居高遠望荊州古城墻,水如素練,城似游龍。這座被譽為“中國南方珍寶”的城墻,見證了千年的文明傳承,成為“最荊州”的標識。

晚風拂面,夜色闌珊。一步步踏在微微傾斜的磚面上,繞著城墻看賓陽樓燈火漫漫,璀璀如星。城墻化身歷史光影的幕布,墻角下市民的漫步嬉戲。如今的城墻,在功能上逐漸豐富,在空間上完全開放。它并非冰冷的遺跡而是活著的歷史。

荊州古韻悠長的歷史,絕不止步于古城墻。楚紀南故城遺址是楚文化的核心區,楚國800年歷史上最鼎盛時期的都城,也是唯一位于南方地區的都城遺址。沉睡在地下的遺產,不時被驚醒,向世人展示著楚國昔日的輝煌。
千年古都 文旅向新
歷代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楚文化也在“不息”中始新,向新圖強。
激光多媒體、立體特效、微縮實景、真人秀……當數字技術遇上楚文化,一場跨越時空的傳承之旅便悄然展開。

在荊州方特東方神畫,舞臺劇《楚樂》光影的交錯之間,數百青銅鼎升高降落,在波浪起伏間,展現絢麗多彩的楚國樂舞、民俗、建筑等諸多文化特色。AR劇場表演《屈原》,以全息投影技術營造的逼真場景和舞臺效果,讓人夢回到兩千年前的汨羅江畔。“荊州方特全年接待各地游客175萬人次,去年全年創造營收近3億元。”荊州方特總經理佟興說。

舞臺劇《楚樂》

AR劇場表演《屈原》
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楚王車馬陣景區正醞釀更加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手指滑動玻璃透明展板,就能將楚王車馬陣1號車馬坑內的各種馬車相對應,詳細查看馬車的功能用途。


虛擬現實多媒體手段及藝術雕塑相結合的形式再現“中國僅有,天下第一”楚國“千乘之國”的國之威勢,觀眾走進其中,感受戰車戰馬從紗幕投影上呼嘯而過,仿佛穿越時空、融入當下。
楚文化數字產業園,正著力推動楚文化內容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一鳴驚人’‘篳路藍縷’等八個成語故事均出自楚國歷史典故。我們正在探索將AI動畫和視覺效果與楚國故事全方位融合。”荊州市網絡視聽中心AI項目經理陳凱,帶領團隊制作出《中國首部AI成語故事》等一系列AI創意文化產品,用數智技術為楚文化創新注入新動能。楚文化數據庫,將荊楚文化入“網”上“云”;神工動畫讓楚國故事躍然紙上。楚風楚韻間感受荊州的“新浪潮”。

“這款U型枕靈感源于168號漢墓出土的七豹云紋扁壺,諧音‘豹富’,很受年輕人的喜歡。”荊州博物館講解員舒嘯介紹。荊州博物館將歷史文化融入具體的消費品中,把文物“交”給百姓,讓文物煥發無限生機。


“楚文化既要‘發掘’也要‘展示’,我們追求的‘展示’不僅僅是歷史文物的精準再現,更是要打造一個能夠讓觀眾有沉浸其中、親臨其境的感受。”長江大學教授、湖北省屈原研究會副會長徐文武說。他認為,只有深入理解楚文化,才能實現對其更加全面、深刻、生動地認知和傳承。
近年來,荊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推動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活著的古城”觸摸歷史,用科技手段講述古老的故事,讓楚文化與城市文明共生。
據統計,2023年荊州全年接待游客7580萬人次,同比增長30.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5億元,同比增長43.4%。豐富的楚文化資源正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文旅融合成為拉動荊州經濟發展新引擎。
傳承保護 一眼千年
三國公園湖心島上,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悄然佇立。公園墻外車流如織,城市蓬勃變遷;墻內專家匠心巧手,令文物化腐朽為神奇。

“清洗脫色、脫水加固、干燥定型、粘接修復……修復一枚簡牘,需要20多個步驟,至少要一整天。”簡牘修復師賀巧云說道。

荊州文保中心將高新技術運用在出土文物的修復和保護中,打造楚文物保護科技創新窗口。“據統計,全國80%左右的飽水簡牘,70%的飽水木漆器都在荊州文保中心修復。”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吳昊介紹,截至目前,為國內27個省市、130余家文博單位提供文物保護技術支撐,使得10000件木漆器、18萬枚竹木簡牘、1100余件紡織品能夠“抖”去身上的塵土,跨越千年與今人相遇。
“楚文化是荊楚文化的基石,也是長江文明的源頭之一。楚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荊州市文化旅游局二級調研員肖水華表示,將楚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可以使其跨越時空的限制,變得“可見、可感、可觸”,從而實現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推動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肖水華介紹,荊州市已經制定了荊楚文化保護傳承核心區的建設規劃,隨著規劃的實施,預計在未來5年內,荊州的旅游接待人數將超過1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將超過千億元,這將是荊州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