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 陳杭 杜燕)從道路坑洼積水、桿箱體占道等問題浮現,到入選2023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記者12日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市東城區鐘樓灣胡同,感受全面且精細化的城市治理助力古巷煥發新生。

圖為北京市東城區鐘樓灣胡同及周邊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前后對比。記者 陳杭 攝
在北京鐘鼓樓東西兩側,如衛兵列陣、“二龍出水”似的守護著鐘鼓樓的,就是鐘樓灣胡同,是全線距離北京中軸線最近的胡同。長期以來,鐘樓灣胡同保留了濃厚的北京風情,承載著當地居民難以割舍的鄉愁。
隨著歷史的流轉與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胡同里逐漸浮現出架空線密布、無障礙設施不完善、道路坑洼積水等一系列紛繁復雜的問題,令周邊居民困擾不已。
“近年來,東城區深入推進北京市城市總規和核心區控規,層層遞進,精心打磨,立足核心區功能定位與背街小巷現狀問題,積極探索從街巷到街區,再到包括景觀視廊在內的立體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即‘線-面-體’的發展路徑。”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王濤介紹。
如何優化公共空間,推進還路于民?王濤表示,在2018年“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的基礎上,東城區結合居民的實際需求,對鐘樓灣胡同實施電力、通信、照明與綜合桿體、排水和道路等方面改造,全面提升胡同內公共空間的實用性、美觀性,進一步彰顯地區文化特征,使周邊居民生活體驗感更加舒適。
隱藏大型箱體設備5臺、小型墻地箱約162臺,合并各類桿體53根,累計拆除胡同內的雜亂“飛線”4萬余米......胡同的線狀空間治理獲得一定成效后,出于對鐘鼓樓的保護,東城區繼續著眼于中軸線環境風貌品質提升,及時推進由“線”到“面”的街區深化治理。
跟隨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張喆的腳步,從鼓樓腳下進入鐘樓灣胡同東段,看到的第一個改造院落就是鐘樓灣胡同90號院。
從小就住在這的老居民范來友一提到小院的改造就贊不絕口:“您看現在這院里,地面平整了,屋子也翻修一新了,還安上感應照明燈,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我們住著很舒心!”
張喆介紹,在前期調研中,設計團隊發現90號院內存在房屋破損、地面積水、缺少照明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房屋的主要承重木構件殘損嚴重無法修復,且院內地勢較低、坑洼不平,因而每到汛期就會出現房屋漏雨、院內積水等情況,給居民帶來了困擾。
為解決相關問題,北京市東城區積極開展恢復性修繕工作,最大程度還原其傳統的“四梁八柱”建筑結構。同時,重新梳理上下水管線,鋪設院內地面,在鋪裝時除了做墊高處理外,還選用了仿古式的透水磚,既能實現與院落整體風貌相協調,又能增強院內的排水、滲水功能,減少雨水淤積。
據悉,2018年至今的六年間,愈加全面且精細化的治理,不僅讓鐘樓灣胡同及周邊提升了環境品質,保護恢復了歷史風貌,讓居民幸福感顯著增強,還帶動當地文化活動繁榮,推動業態多元化發展。
王濤說,文化味越來越濃的胡同,成為游客體驗京味傳統的“打卡熱點”,也為街區活力持續迸發、區域經濟穩健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