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練好密切聯系群眾基本功,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將改革“改”到人民群眾心坎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練好密切聯系群眾基本功,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將改革“改”到人民群眾心坎上。
堅定人民立場,練強基本功,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最高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奮斗,創造輝煌成就,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改寫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扎實前進。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無論推進什么領域的改革,無論改革推進到哪個階段,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必須練好密切聯系群眾基本功。堅持“民之所憂,我必念之”。多采取“四不兩直”、蹲點調研等方式,撲下身子、深入一線開展群眾工作,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摸清底數、掌握實情,精準分析,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解決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問題,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堅持“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架起黨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暢通群眾意見訴求表達渠道,解決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
堅持群眾路線,用好傳家寶,真正做到改革依靠人民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百年黨史就是一部扎根人民群眾,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百姓心為心。”我們黨制定任何一項政策,推進任何一項改革,都要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學習群眾、團結群眾。堅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植根于人民群眾,問需問計于百姓,只有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才能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堅持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及時發現、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汲取群眾智慧使之上升為決策部署、落地為具體措施,同時組織動員人民群眾開展新的實踐,匯聚起干事創業、實干興邦的人民力量,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群眾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群眾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是檢驗我們一切工作成效的標準。增加群眾的知情權、話語權、評判權,使黨和人民事業始終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讓人民群眾了解政策、理解政府、認同干部,從而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形成團結奮斗、生機勃勃的局面,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力量。
堅持篤行實干,敢啃硬骨頭,真正做到改革造福人民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團結帶領人民征服一個又一個“婁山關”“臘子口”,戰勝無數強大敵人和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偉大成就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通過實干奮斗、流血流汗創造的。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越是在這個重要關頭,越不能松懈,更不能自滿。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改革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踐行正確政績觀,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堅持新增財力主要用于保障民生,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聚焦就業、醫療、教育、出行、養老、托幼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著力解決事關群眾利益的身邊小事,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到群眾意見大、矛盾集中的地方,奔著問題去、抓住問題改,做到問題解決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工作落實在一線,努力將群眾關心的一樁樁“小事”當成大事、要事辦實辦好,讓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站穩群眾立場、講好群眾語言,“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面對群眾作決策,把準民生定舉措,說著方言掏心窩,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決防止做表面文章,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舉措落實和推動工作,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創造新時代開辟新征程,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練好密切聯系群眾基本功,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認真汲取掌握蘊含其中的人民立場、人民情懷、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切實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路舉措和具體成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勇往直前的奮斗姿態,扛起使命、奮勇擔當、積極作為,胸懷“黨之大計”“國之大者”“民之大事”,堅持問政、問需、問計于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發展上為了群眾,真正將改革“改”到人民群眾心坎上,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兵團黨委辦公廳)
來源:兵團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