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到了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她把丈夫和5個兒子送上前線……
中國評劇院將這位英雄母親的故事改編成評劇現代戲《母親》搬上舞臺。這部紅色題材精品劇目,榮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和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并入選201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回憶起當初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該劇導演張曼君表示,“以舞臺創作回溯歷史,致敬崇高,弘揚民族信仰之光,是我們創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讓主旋律創作有趣有智
評劇《母親》通過一位母親講述自己一生故事,用倒敘手法,以小見大地向觀眾展示了中國母親的堅韌和抗戰的殘酷,進而引導觀眾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該劇以情動人,沒有說教,給觀眾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強烈的藝術感受,是一部難得的舞臺力作,上演后受到各界好評,榮獲多項大獎。
導演張曼君回憶道:“當年,我們去了幾次密云到鄧玉芬媽媽的家鄉采風。編劇錦云老師特別感慨,說:‘如果鄧媽媽的兒子小仔還活著,跟我一樣大!’我說你就從這個角度寫吧。”因此,死在母親懷中的小仔成為這部戲的主要敘述人,他的出現貫穿全劇——他看見自己的生,看見自己的死,看見自己的父母結婚,看見父親的離去,也看見哥哥們的參軍和壯烈犧牲……使整個故事視角具有很神奇的戲劇性效果。這樣的奇妙結構,把一個命題作文,新、奇、絕地立在舞臺上,并且讓歌舞并重的戲曲贏得了詩意表達的形象空間,借由中國戲曲手段,上天入地,可你可我、可進可退的自由通達,使得舞臺的組接方式和表達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如何表現母親這一角色的情感?張曼君認為既要悲壯,又要讓這個人物看上去內心平靜淡然,還要讓觀眾看著痛徹心扉。她選用了倒敘加插敘的敘述方式,演員在臺上塑造人物時無淚,卻讓觀眾更加為之傷心動容。“生與死,母與子,是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一面。我們要做的是去挖掘這份悲情之中的抒情與浪漫,讓每一個場景都顯示出母愛的寬厚與掙扎。”張曼君導演特別強調藝術創作中,在堅持正確方向、歷史真實和民族力量的同時,要注重藝術地表達,要把故事表現得有趣有智。她表示,“有時候我們過多追求新技術帶來的舞臺效果,而忽略了最本質、真誠的情感。只有回歸到本質,我們才能探索出更動人心魄的表現手法。”
以“新歌舞演故事”
由于張曼君一向不喜歡程式化的排演風格,她的創新往往圍繞著“民族、民間、民俗”這“三民”,整個演出表現手法別具匠心。這也和張曼君獨特的成長經歷有關。
張曼君出生在江西贛南,很年輕就進入劇團,在基層院團擔任主演,演過各種各樣的劇種,“我當時是文工團員,既是獨唱演員,又演過話劇、歌劇、京劇、花鼓戲、采茶戲、贛劇、評劇……在表演方面達到一個很雜學的狀態,這個經歷現在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對我來說是寶貴的財富。”張曼君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后,對舞臺有了更多思考。當時她只有20多歲,就提出了關于“擴展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戲劇文化”的觀點,她認為:“我們要敢于拿來,要勇于借鑒,在這個基礎上,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我們的根脈,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表達方式,其實都是長在血液當中的。”
她特別強調,中國式審美源自生活,“我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形成了舞臺藝術最好的基座,所以我們就應該向生活、向民間尋找,再通過我們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手段,把它綜合而成一種新歌舞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張曼君大膽引入新的歌舞形式,以非程式化的“新歌舞演故事”將地方戲曲向地方音樂劇發展,逐漸形成她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藝術追求。
評劇《母親》中,歌隊起到了點題、貫穿,并對情緒推波助瀾的作用——她們拿著做針線活的竹籃和新納的鞋墊,在民歌曲調“望兒歸”的歌聲中登場,母親生產時她們鼓盆而歌,詩化抒情的方式突出了中國母親平凡質樸的形象。
莊嚴性與民間性結合
張曼君導演還特別提到了莊嚴性史詩體的作品,如何進行民間性表達的問題。“中國評劇是一個非常有民間基礎的劇種,中國評劇院又是一個很有傳統的團隊,如何在創作中把莊嚴性與民間性結合,如何與劇院本身的特質結合,如何在戲曲舞臺上堅持我們的中國式審美,是特別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她表示,“鄧玉芬媽媽的事跡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考、震撼和觸動,所以評劇《母親》雖然是非常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但是對接了假定性舞臺的詩性之美、自由之美、浪漫之美、壯烈之美,才能更充分地展現歷史當中我們承受的苦難,我們的掙扎、吶喊、痛苦、悲傷。我們是以人的情懷來展現歷史的背景,展現一個民族的集體訴求。特別是在抗日戰爭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堅持民族的正義,要堅決抵抗侵略者的不義,也要對戰爭進行深入的反思,呼喚世界和平和安寧。”
張曼君導演至今已經排演了六十多部作品,涉及三四十個劇種,但《母親》依然是很特別的一部。她說:“這部作品多年后依然會被人關注,為我們面對這類題材創作提供了一個好的方式。”(北京日報記者 王潤)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