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如父如子》,今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
日本電影的一大主題是家庭,它探討了人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家庭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自小津安二郎首次運用三腳架固定機位拍攝出《我出生了,但……》這部電影后,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題材應該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然而,是枝裕和卻為這個經久不衰的主題開辟了新的視野,他像孩子在被窩里玩耍一樣,一頭扎了進去,摸索著抵達每個角落。《如父如子》頗具戲劇張力的背景設定,盡管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其內在價值并不因此而減損。故事圍繞著兩個男嬰的意外錯換展開:一位出身于工人階層家庭,另一位則來自富裕之家,他們在醫院因一名護士的疏忽而命運交錯,直至六年后真相才得以揭露,并因此給雙方家庭帶來了深刻的情感沖擊。
建筑師野野宮良多是一個嚴于律己的人,他無法容忍“半途而廢”的人。他欣賞妻子野野宮綠的善良,但又擔心過分的善良在為人父母時可能會成為一種缺點。而一直在撫養野野宮夫婦親生孩子琉晴的那對父母則與他們截然不同——父親齋木雄大更是如此。雄大外表邋遢、生活無序、不修邊幅,給人的第一印象甚至有幾分像癮君子,他還駕駛著一輛露營巴士四處游蕩。作為一名電工,雄大經營著一家破舊的店鋪,其個人風格就如同一個大男孩,秉持著“能拖到明天的事就拖到明天”的生活哲學。
雙方父母出于為孩子們福祉的考慮,決定先讓兩個兒子互換家庭生活一段時間,以便兩家在最終決定前能有相互適應的機會。不出所料,他們截然不同的育兒理念與方式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碰撞與摩擦。野野宮慶多非常喜歡齋木家這個新家庭,尤其是對這個悠然自得、擅長修理玩具,且堅信“做父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的爸爸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而對于良多而言,這次交換卻讓他內心深感不安,他發現許多原本堅定不移的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在某些方面比他預想的更加酷似自己,甚至有著出乎意料的倔強性格時,這讓他更加難以接受。
事實證明,良多與繼母及專制父親之間的關系始終充斥著矛盾。他的父親認為孩子與賽馬一樣,“一切都是由血統決定的”。然而,對良多來說,事情遠非如此簡單。“誰才是親生兒子”這一真相,以他從未設想的方式震撼了他的生活,揭開了他未曾觸及的情感層面,并徹底轉變了他對父愛與子孝的理解。是枝裕和以非常克制的方式在《如父如子》中將這些角色推向了他們未曾預料的境地。誠然,這讓他們感到不安,但對觀眾而言,能夠目睹心靈如此多的懸而未決的掙扎與成長,無疑是一種珍貴而難得的體驗。
趣味性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獨特基調。盡管影片的開場設定略顯沉重,但觀看時卻如同在清澈透明、陽光斑駁的泉水中嬉戲,別有一番樂趣。作為勤勉盡責的家庭支柱,良多卻很少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回饋;而雄大雖是一個喜歡閑逛的人,但只要他一踏入家門,孩子們便歡呼雀躍,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清脆悅耳的尖叫,成為鏡頭下最為真摯、溫暖的瞬間。影片以其獨到的視角呈現了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思維脈絡。是枝裕和的此番創作,與其說是導演藝術的璀璨展現,不如說是一場專業級紀錄片式的細膩捕捉。對于那些熟悉他早期作品的觀眾而言,他早已是捕捉兒童神韻的大師級人物。在這部影片中,他再次施展了其標志性的手法,將攝像機巧妙地置于中景位置,讓孩子們如同場景的靈魂一般,自然而然地引導著故事的走向。這一理念如同一條情感深沉而豐富的線索,貫穿了整部影片。
《如父如子》呈現了父親身份的塑造過程,以及兒子如何促使父親不斷成長的雙向旅程。是枝裕和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同理心,譜寫了一首既尖銳又溫柔的詩篇,細膩地描繪了父愛中苦樂參半的起伏變化。它不僅是對家庭關系的深刻探討,更是對人性、成長與親情的深度挖掘。是枝裕和通過這部電影,進一步鞏固了他作為小津安二郎繼承人的地位,展現了他在家庭題材領域的卓越才華和深刻洞察力。
(馮新平 作者為文藝評論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