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4年漸行漸遠,站在時光的刻度里,我們看到的、經歷的、收獲的是什么?
也許是黃石半程馬拉松一路逐夢奔跑的速度,也許是就業綜合指數考核全省“五連冠”的高度,也許是十大民生實事圓滿“交卷”的溫度……無論是速度、高度,還是厚度、溫度,不斷交織出的是黃石萬千氣象。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 呂鑒蕾 通訊員 黃旺宣
什么是黃石?
它是歷史深處的“江南聚寶盆,一火三千年”,是“西塞山前白鷺飛,遇見青綠不須歸”的長江畫卷,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的可愛家鄉……進一步認識黃石,至少有“三個切面”。

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場舊址。通訊員 供圖
切面一:青銅之火,照亮礦冶文明
一部黃石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礦冶文化史。
3000多年前,黃石先民點燃了銅綠山古銅礦青銅之火。2000多年前,黃石青銅技術鑄就了大國重器。100多年前,亞洲最大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漢冶萍在黃石誕生。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說“騎毛驢也要去看看”。
與此同時,黃石還一度分布著遠東第一水泥廠、中南地區第一大電廠、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長江最大的運礦港口等。時至今日,大冶鐵礦、大冶特鋼、華新水泥等多個百年老字號企業仍煥發勃勃生機。
統計顯示,從1950年建市到2008年,黃石累計向國家貢獻1.9億噸鐵礦、74.13萬噸銅精礦、5400萬噸原煤、5.6億噸非金屬礦。產鋼2865萬噸、銅270萬噸、水泥1.25億噸。直接上繳利稅270億元,累計貢獻350億元。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走過漢唐雄風,經過兩宋文風,越過明清詩風,喜過共和春風,三千多年的黃石歷史,燭照出中華文明的一路光華。

大冶特鋼現代化廠區航拍。大冶特鋼 供圖
切面二:大國重器,熔鑄城市之美
一件件大國重器,熔鑄歷史之重、城市之美。
在黃石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新館“煉銅有方”展廳里,一件特殊的“國寶”引人駐足:看來只是黃泥筑起的一座土爐灶,卻凝聚著古代礦冶工匠們的卓越智慧。
熊熊爐火中,礦石熔煉為銅錠,成為青銅器鑄造的主要原料,最終鍛造出一把破解長江流域文明進程的密鑰。也正因如此,這里被譽為兩千多年前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進入新中國建設時期,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大冶鋼廠、大冶鐵礦、華新水泥、大冶有色等27個國家重點工業項目紛紛破土而出,成千上萬的產業工人從全國各地涌入黃石。一首《小燕子》,伴隨著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圖景,傳唱祖國大江南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石以其雄厚的工業基礎,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建成了36個產業門類、4000多種產品和九大主導產業。其中,工業經濟實現了由粗放到集約、由傳統到新型、由地下到地上、由零散到集群的“四大轉變”。
如今,站在大冶特鋼漢冶萍廣場上,歷史與現實互相照應:一邊是飽經滄桑的漢冶萍高爐遺址;一邊是緊張忙碌,為國產C919大型客機、港珠澳大橋、“神舟”、“天宮”、“嫦娥”等大國重器提供特種鋼材的現代化生產車間。

黃石新港一派繁忙。通訊員 供圖
切面三:點石成金,加速融圈入群
臨江、臨港、臨空、臨光谷,歷史性重回省域發展核心圈層,黃石勇立潮頭,風正帆懸。
作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黃石新港已建成萬噸級泊位23個,形成了超億噸的港口吞吐能力,成為長江中游最大單體港、首個公鐵水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據統計,黃石全市進出口總額長期位居全省第二,連續13年被評為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闊步新時代,經濟總量突破2000億元大關后,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電子信息產業活力奔涌……黃石以改革之舉破發展之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奮力實現改革開放新跨越,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奮進新征程,黃石熔舊鑄新、點石成金,在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征程中加速融圈入群,加快成勢見效。其中,在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黃石入選全國營商環境進步最明顯5個地級市之一,成為長江中游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之一。
冬已至,春可期。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份,黃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0%,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全市經濟運行總體穩中向好,保持良好態勢。2024年全年,黃石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2.5% ,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