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上海1月21日電 題:一只蒸糕桶 傳承三代人
作者 高志苗
21日,凌晨四點,吉吉巷桶蒸糕店已燈火通明,上海市閔行區顓橋桶蒸糕制作技藝區級傳承人沈靜也開啟了忙碌的一天。磨粉、篩粉、撒糖、撲粉……不一會,蒸糕便伴著杉木桶的香氣出爐。
農歷蛇年春節臨近,沈靜的蒸糕熱銷,一天下來,要做五六百桶。

農歷蛇年春節臨近,沈靜和母親在新年集市上售賣桶蒸糕。中新社記者 康玉湛 攝
“糕”音同“高”,有“節節高”的寓意。迎新吃糕也是上海年俗中不可或缺的飲食文化。2015年,桶蒸糕制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此為契機,沈靜接下“傳承棒”,將家族的“手藝活”傳遞下去。
一只蒸糕桶,傳承三代人。桶蒸糕,顧名思義,是用木桶制作的蒸糕,要做好蒸糕,木桶發揮重要作用。在沈靜的店里,大大小小排列了五六十個杉木蒸糕桶,其中一只顏色明顯深于其它。“這只桶是從90多歲外婆那里傳承下來的,我一直放在店里,偶爾還會用這只桶做蒸糕試吃。”

沈靜和母親正在制作桶蒸糕。中新社記者 康玉湛 攝
這只從歷史走來的蒸糕桶總能時不時提醒沈靜傳承桶蒸糕的初心。長輩們年紀大了,會做桶蒸糕的人越來越少,沈靜想讓這樣的美食得到傳承。2000年,她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桶蒸糕技藝,經過日積月累,2015年沈靜決定辭去財務工作,開設桶蒸糕店,將精力全部放在桶蒸糕上。
“創業”想法萌發時,外婆和母親并不看好,她們覺得做桶蒸糕是個累活,不想讓沈靜走上這條路。沈靜的堅持讓外婆和母親從“反對者”變為“支持者”。店鋪忙碌時,70多歲的母親會“不請自來”,90多歲的外婆也會來店鋪“視察”。
從兒時趴在灶頭等著吃第一口桶蒸糕,到現在成為傳承人自己創業,沈靜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為了讓桶蒸糕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保留原始技藝的同時,沈靜通過口味創新讓年輕人愛上桶蒸糕。
接受采訪間隙,沈靜拿起店里的核桃蜜棗糕介紹說,這是最受顧客歡迎的一款桶蒸糕。她解釋,老一輩做桶蒸糕相對簡單,面粉和紅糖或白糖拌了以后直接做成糕。現在年輕人不僅要有好寓意,更要健康,所以在制作桶蒸糕時,她會放不同的輔料,如核桃、蜜棗等,口感也更加豐富。
除了產品創新,沈靜也通過傳承人的身份向更多人推介桶蒸糕:參加新年集市、教外國友人制作桶蒸糕,帶領香港交換生體驗民俗文化,成為中小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老師……朋友稱她是行走的桶蒸糕“代言人”。
“讓更多人知道、了解桶蒸糕是我一直會做的事情。”沈靜說,自己的女兒也很愛吃糕,如果以后女兒愿意傳承桶蒸糕,她會像外婆、媽媽支持自己一樣全力支持女兒的選擇。“等以后老了,我也會把外婆留下的蒸糕桶傳給女兒,把承載桶蒸糕悠長歷史的老物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