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寧德1月22日電 (甘葉斌 彭煒樺)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振興靠特色。眼下,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正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努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特色文旅升溫加熱
連日來,步入甘棠鄉漈下村,黛瓦黃墻、山清水秀的鄉村美景,吸引眾多游人前來游玩。
漈下村是歷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2024年,憑借山水人文,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福州市等地12名“新村民”到村“扎根”,催生了咖啡館、甜品屋、民宿等業態,讓該村旅游產業更添動力。
漈下村黨支部書記甘南芳說,如今村里的住宿、用餐接待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不怕留不住游客了。

游客體驗巴地畬族“火鳳凰”。邱仰左 攝
夜幕降臨,在甘棠鄉巴地村的廣場上,一團火球威武出場,隨著旋轉速度加快,兩邊火焰上下舞動,四射的火星酷似鳳尾、羽翼,飛舞出一只若隱若現的“火鳳凰”。
巴地村是屏南唯一的畬族居住的行政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鳳凰”是巴地畬家唯一傳承至今的特色民俗活動。該民俗活動以前只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四進行演出,2024年,為了豐富夜游業態,巴地村聚力打造“火鳳凰夜游經濟項目”,將“火鳳凰”表演變成每周一次的常態化表演。
巴地村黨支部書記藍云旺說,除了固定在每周六開展演出外,還會根據游客需求適時開展表演,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畬族魅力。2024年7月至今,巴地村共舉辦了25場“火鳳凰”演藝,吸引游客15000余人次,帶動本村村民20余人參與到文旅產業中。
日游古村、夜賞“非遺”。為讓“一日游”變“多日游”,甘棠鄉策劃生成“小梨洋—巴地—漈下”特色體驗游、“一湖兩海”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線路、“春賞花夏品果”農旅體驗游等,促進旅游業由“觀光型”向“目的地型”轉變。
當地官方表示,從“一枝獨秀”到“串景成鏈”,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串起了甘棠鄉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氣象,勾勒出美麗鄉村的嶄新畫卷。
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甘棠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為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甘棠鄉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發展蔬菜、食用菌、毛竹、茶葉、水果、花卉等特色產業,做實產業到村到戶項目,并結合“精福屏”農業品牌,推出筍干、豆干、白扁豆等一批農產品,實現村民增收、農業增效。
位于甘棠鄉王林村的山間里,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對芙蓉李樹進行管護。村民胡繼則說,王林村平均海拔約800米,晝夜溫差較大,產出的李子果大味美、汁多核小。他一個人負責管理100多株果樹,年收入近9萬元。

農戶喜收芙蓉李。(資料圖)林俊 攝
芙蓉李是甘棠鄉的特色產業,種植歷史已超20年。作為甘棠鄉種植芙蓉李的主要村莊之一,王林村積極做優芙蓉李產業,先后建成分揀中心、采后處理車間、“屏南李”展示及電商中心,加快推進芙蓉李全要素產業鏈發展;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進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目前,甘棠鄉芙蓉李種植面積1.6萬畝,覆蓋全部17個村2000多戶村民,產量達2.83萬噸,全年加工李干12.4噸,全產業鏈產值達4.2億元,并形成李干、李子酒、李子醋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
產業興則鄉村活。甘棠鄉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畝,年產量8萬噸,年產值2億元,戶均增收3萬余元;林下經濟種植持續發力,茯苓種植規模達900余畝,山蒼子種植面積約3000畝,建成400畝黃精種植基地;食用菌種植達150萬袋;大創傲農生態養豬場運營穩健,銷售額達4億元……一個個欣欣向榮的特色產業,促進了甘棠鄉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
步入新一年,甘棠鄉將積極響應縣委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獨具魅力的和美屏南目標,不斷培育新業態、構建新優勢、匯聚新動能,全力推動山鄉全域美麗、全面振興。(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