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成都1月26日電 題:百年茶館守年味 一元老茶見人心
中新社記者 王鵬
蛇年春節前夕,成都雙流區彭鎮的老街上,茶館老板李強拎著鐵壺穿梭于木桌間,壺嘴噴出的白霧氤氳升騰,與屋檐下的紅燈籠交相輝映。這座始建于清代的觀音閣老茶館,在春節將至時愈發忙碌——本地老人圍坐閑話家常,外地游客舉著相機記錄煙火氣,而李強始終守著那碗“一塊錢的老茶”。
走入茶館斑駁的木門,青石板地面滿是歲月痕跡。榫卯結構的木制建筑透著古意,老虎灶和蜂窩煤樸實無華。再配上老式的竹椅和長條桌,一套印著“觀音閣”的三才蓋碗,以及本地茉莉花茶,老成都的味道撲面而來。“這里不僅是一座茶館,更是活歷史。”李強說。
近年來,觀音閣老茶館因其獨特的歷史氛圍和建筑風格,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圣地”。2024年,這座老茶館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優秀獎。臨近春節,不少攝影愛好者專程來到這里,用鏡頭記錄下茶館里的年味和人情。

1月18日,成都觀音閣百年老茶館,茶客們在暖陽下享受悠閑時光。中新社記者 王鵬 攝
“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充滿了故事感,尤其是春節期間,紅燈籠、春聯和老茶客們的笑臉,特別生動。”來自重慶的攝影師劉潔說,她已連續三年來這里拍攝,“好像一點都沒變”。
劉潔將鏡頭對準76歲的老茶客尹雙全,記錄下他悠然自得的狀態。說起自己成為“主角”,尹雙全操著一口濃重的四川話說:“沒得啥子!我在這里喝了二十年茶,不曉得被拍了好多次,早就習慣咯!”在他看來,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茶館的樣子,讓更多人知道,“是件好事”。
春節臨近,李強已經備好了青果(青橄欖)。每年大年初一清晨,他會在每個茶碗里放一顆青果,“年輕人不懂這顆青果的寓意,但老人們就認這個傳統。”作家沙汀也曾在小說中描繪四川茶館的民俗,“茶碗里沉一顆青果,是老茶客才懂的講究,一口苦,二口回甘,日子就是這么熬出來的。”
“20多年了,本地老人喝茶就收一塊錢(人民幣,下同)。”李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995年3毛錢一碗、1998年漲到5毛錢、2003年漲到一塊,再沒變過。“不能賺這個錢。”他指了指角落里捧茶享受的老人,“有些老人90多歲了,每天走幾公里來喝茶,你說我能漲價?”
李強的這份“固執”里,藏著四川茶館文化的根脈。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說,茶館不僅是四川市井生活的縮影,更是維系社會關系的紐帶。“一碗茶的價格,是一把量度世道人心的尺子。”如今,觀音閣的蓋碗茶具早已包漿,茶船上的裂痕里沉淀著歲月,茶客們“揭蓋續水”的聲響,成了茶館里最悠長的韻律。
臨近中午,茶館更顯熱鬧。老人們用長滿老繭的手捧著茶杯,擺著龍門陣(四川方言,意為聊天),話題從年輕時的趣事到孫輩的工作。年輕人則舉著手機直播,“看,這才是成都老茶館的味道!”
老虎灶旁,李強換了塊蜂窩煤,火光映出額頭上的皺紋,與此刻氤氳的霧氣重疊。在觀音閣老茶館,百年時光匆匆而過,化作茶碗里的一縷余溫,暖著浮生百態,也沉淀出成都的別樣年味。(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