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
中國人最有儀式感的節日
由春節衍生出來的
春節習俗
更是被華夏子民代代相傳、廣為傳誦
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七
傳統的習俗都有哪些?

除夕,俗稱“年三十兒”,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守歲,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壓歲錢、團年飯、包餃子、踩歲、放鞭炮、猜謎語、打牌等眾多習俗。
除夕之夜守歲,全家老小歡聚一堂,燈火通明,吃年夜飯,圍爐聊天,通宵守夜,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

據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拜年時給紅包(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這一天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招財進寶”;南方地區主要吃湯圓和年糕,象征美滿團圓、一年更比一年高。
傳統禁忌:
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不倒垃圾,不往屋外潑水;
不可以打碎家具,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
忌動刀剪、針線……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攜夫婿同行回娘家,亦俗稱“迎婿日”。
在過去,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要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要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正月初二被視為“開年”的一天,人們會準備一桌豐盛的開年飯,包括雞、燒肉、炒飯等,寓意著新的一年財源廣進、身體健康。
此外,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還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
正如民謠所說,自除夕到初二期間,人們守夜、串門,到了初三就告一段落,于是這天便可以名正言順地休養生息,早點熄燈睡覺。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宜外出或宴客。不過如今人們難得團聚,這個習俗也早已過時。

“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爺,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
迎灶神送火神,是恭迎灶神回民間、帶回吉祥安康的日子,也是接好運的絕佳機會。
“接神”的時候,除了準備好牲禮果蔬以外,每家每戶還要焚香、燒金紙,以示恭迎。
此外,在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人還要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說破五前的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祭財神。零點一到,人們就開始焚香禮拜,祈愿財神爺把金銀財寶帶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貴。凡接財神需供羊頭與鯉魚,羊頭有“吉祥”之意,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余”。
古人認為,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所以很多商人會選擇在這一天“開市”,寓意招財進寶,財源滾滾。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意為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送窮”要大掃除,還要“作糜、棄破衣、祀于巷”,就是把污穢雜物、破衣爛衫等等通通扔出門去。
這一天,人們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農民于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期望通過辛勤的勞作來送走“窮氣”。

正月初七,是春節的第七天,也是民間傳說中女媧造人的日子。
相傳,從正月初一到初六,女媧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也就是“六畜”。在第七日,她又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所以也叫“人日”。
古人對“人日”特別重視,并形成了眾多節日祝頌祈福習俗,如登高、食七寶羹、戴“人勝”等。
豐富多彩的“年俗”
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最溫暖的記憶
承載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心愿
視頻:除夕到初七這樣過,春節充滿儀式感!丨常識春節來源:中國新聞網
春節到了
你家那邊有哪些“過年儀式感”?
一起來聊聊吧!
最后,給大家拜個早年
祝愿大家:
祥 蛇 兆 瑞
青 蛇 啟 業
蛇 來 運 轉
靈 蛇 護 家
福 蛇 滿 宅
蛇 全 蛇 美
作者:梁靜
繪圖:張萌(實習生)
視頻:吳蓓蓓 常新宇 魏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