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嘉興1月29日電(胡豐盛 張琪)“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在一派江南風光中,船只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在浙江嘉興南湖,有這樣一艘不可替代的船,厚植著家國情懷,它就是“紅船”。
在南湖,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一雙巧手精雕細琢,只為真實再現紅船風采,他們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湖畫舫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浙江省青年工匠、浙江省鄉村工匠名師、嘉興市首席技師汪抑凡是其中一位,他師承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湖畫舫”代表性傳承人韓鳴華學習制作紅船船模。
嘉興作為一座運河上的城市,河網密布、船只眾多,嘉興的造船工藝歷經隋、唐、宋的發展,到了元代已有相當的規模和水平。至明代,南湖湖上已是畫舫云集。
紅船便是一艘畫舫,其上雕刻圖案十分精美,涉及諸多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同時還有花卉、動物等諸多圖案,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觀賞價值。
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嘉興制作、保養畫舫的作坊逐漸消失,畫舫的制作技藝逐漸成為一門絕活。
南湖畫舫制作技藝是以杉木、紅木為主要原料,使用傳統木工工具制作畫舫的一種傳統造船工藝。制成的畫舫俗稱“絲網船”,分前艙、中艙、后艙。前艙搭有涼棚,周飾精美圖案花紋,前艙與中艙間有艙門可以啟閉。中間是客艙,里面有桌椅,四周為雕花窗欄。艙后為臥房,設有床枕。后艙為廚灶,用以烹飪南湖船菜等美味佳肴。
制作紅船船模,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木工技藝,測量、畫圖、鋸切、刨削、鑿、打磨、鉆、雕刻、拼裝、上漆、陰干等,每一步工序都需要熟練掌握,還需要對畫舫的相關歷史知識和設計構造有詳細的了解。通過一雙巧手,盡可能地還原每一個細節。汪抑凡說:“很高興紅船船模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心中,紅船精神能夠被更多人了解與銘記。”
這些年,汪抑凡一直身體力行弘揚中國傳統木工技藝,推廣“南湖畫舫”非遺技藝。作為專業人員,他擅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將藝術設計與傳統工藝品相融合,研發多款不同形式的文創產品,在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
他研發研學產品《手工拼裝南湖紅船船模模型》,與學校、村(社區)等聯手開展紅船船模制作體驗活動等,深受好評。他希望少年兒童在木工課程的學習中,受到“紅船精神”的熏陶,并讓南湖畫舫傳統制作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傳承和發揚。他在南湖區余新鎮普光村定期開展木工體驗活動及傳統手工木工技藝研習,至今已開設十幾期,培養百余人。
談及未來,汪抑凡說:“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來了解、學習、傳承非遺技藝。我也會持續開展非遺育人實踐,助力非遺傳承。”(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