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月30日電 題:首個“非遺版”春節:當古老技藝躍動指尖
中新社記者 徐婧 關雪昭
“一拋、一甩,伴隨著如北京雨燕叫聲般的清脆聲響,‘太平燕’就在空中盤旋飛躍了。”乙巳蛇年正月初一開啟的北京大觀園紅樓廟會上,手藝人邊冬菊正為游客演示“太平燕”這項老北京傳統技藝的玩法。
太平燕也叫甩燕,是一種模仿北京雨燕的節令玩具。“燕子有吉祥的寓意,太平燕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和萬象更新,希望大家能在開年討個好彩頭。”邊冬菊說。

1月29日,中國農歷正月初一,游客在北京大觀園紅樓廟會觀看皮影戲表演。中新社記者 關雪昭 攝
不遠處的大觀園湖西側舞臺旁,傳來小朋友的陣陣歡呼聲。彼時,舞臺中央正上演著兒童皮影戲《老虎學藝》。小學五年級的楊春薏看得津津有味:“皮影戲很有意思,這部戲啟發我們要虛心學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皮影戲展示外,劇團專門設置了兒童皮影互動區,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年貨擺攤兒售賣,街頭掛滿了魚燈。正月初一,北京廠甸廟會開門迎客。
廠甸廟會始于明代嘉靖年間,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年,廠甸廟會為民眾帶來“非遺版”春節新感受。琉璃廠在地商戶掛起特色招幌,呈現老北京廟會盛景,突出傳統“文市”廟會特色。

1月29日,中國農歷正月初一,北京廠甸廟會開門迎客。中新社記者 徐婧 攝
74歲的北京市民耿先生到廠甸廟會“請福”,收獲了一面寫有“吉祥如意”的紙扇。記者看到,在一得閣店內,以成本價購買扇面、書簽等商品,就可請書法老師書寫新年祝福;游客還能在宣紙上進行拓印體驗。“吃糖葫蘆、轉風車、玩陀螺,兒時的廟會記憶今天在廠甸依然能找到。”耿先生說。
當逛博物館成為“新年俗”,傳統年俗依然是展陳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首都博物館內,小學六年級學生靳泓羽和母親在門神、灶王爺年畫前駐足欣賞。“這個展廳很有過年的特色。”靳泓羽說,年畫上的場景都是在過年時經常見到的。
這是該館在今年春節期間舉辦的“版上生華肇啟新元——京津冀木版年畫展”。從門神守護到仙佛庇佑,從吉祥祈愿到故事演繹,通過約120組(件)木版年畫,展覽還原舊時過年的熱鬧景象。
來自北京一零一中學的韓同學說,木版年畫富有強烈鮮活的色彩和生命力,視覺效果更好。在展廳出口,參觀者還可以領取一張生肖蛇畫版填色卡,通過自行填涂顏色收獲別樣的文化體驗。
展出之余,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古老技藝融入年俗活動。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正在開展“非遺體驗月”,與中華老字號榮寶齋合作,向觀眾“傳授”木版水印技藝。

2025年春節前夕,游客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體驗木版水印。中新社記者 關雪昭 攝
“拓好這幅字既需要力氣,也需要耐心。”用毛筆涂墨,小學三年級學生沐沐將齊白石所書的祝福語拓印紙上,幾分鐘后,就拿到了自己的專屬紅包。
體驗區域旁,“水印宣南雅集復現——榮寶齋非遺木版水印特展”為觀眾還原了木版水印工坊,解讀木版水印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藝術特色和當代發展。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說,該館準備了制作木版水印紅包、印制蛇年圖案、收集木版水印五福等活動,將持續至農歷正月十九,希望參與者在認識木版水印這一技藝的同時,度過滿溢文化溫情的中國年。(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