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麗水2月8日電(傅飛揚 徐江宏 林健華)耍板龍、鬧元宵,是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巖泉街道青林村傳承千年的習俗。臨近元宵佳節,該村板龍隊展開密集訓練,為正月十五(2月12日)的舞龍表演做準備。
“青林板龍”相傳始于唐代,以高大雄偉著稱,是麗水最有名的板龍之一,其由頭、身、尾三部分組成,以竹篾扎縛,上糊棉紙,固定在木板上,一般70節至80節,最多170多節。
板龍制作工序講究,表現手法豐富,糅合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等民間藝術和工藝,需要村民團結協作才能完成。1950年元宵節,“青林板龍”的壯觀規模被載入《麗水市志》和《浙江名村志》。
由于種種原因,2005年以來,“青林板龍”按下暫停鍵。近年來,隨著城中村改造的推進,村民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物質生活的提升滋養了大家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我們希望通過重新制作、舞動板龍,將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當地村民金建軍說。
在當地五金廠舊址的訓練場上,青林村百人板龍隊完成首秀。年輕隊員張津激動地表示,接過父輩的龍燈,仿佛觸摸到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脈,“我們不僅要讓板龍‘活’在博物館,更要讓它‘舞’在新時代。”
日前,在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大地鄉張溪村,村民們也為元宵節舞龍燈積極“練兵”——隨著銅鈴輕響,十八節竹骨龍身內的蠟燭次第點亮,蜿蜒成一條蟄伏的赤龍,村中長者手持朱砂筆在龍首點睛后,頓時鑼鼓齊鳴,20多名束著紅腰帶的村民肩扛板凳龍昂首向前。
大地鄉板龍從制作龍頭、拼接龍身到舞龍燈,村民們都參與其中。在大家心目中,板龍擁有超越節慶符號的意義,它不僅是民俗表演,更是村民們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承載著濃濃的鄉愁記憶。(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