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舉辦,論壇聚焦微短劇的產業升級、跨界融合與生態共建等主題展開了討論。
近年來,作為一種新興的影視形式,微短劇以其“短平快、輕量化、強互動”的特點迅速崛起。其充分利用了短視頻平臺的傳播特征,填補了傳統影視與用戶短視頻之間的空白。對用戶而言,它既不像電影那樣需要較長的觀看時間,也比短視頻更具情節性和連貫性。在碎片化閱讀漸成主流的當下,微短劇的快速敘事與高效表達,迎合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中的娛樂需求。如果說電影是造夢的藝術,使人獲得沉浸在虛構故事中的體驗,那么微短劇似乎可以類比為人們小憩時所做的短暫一夢。
微短劇短小精悍、題材多樣、情節緊湊、視覺沖擊力強,提供老少皆能理解的娛樂內容。并且,不同于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其他網絡流行文化更受年輕人群體青睞,微短劇頗受“銀發族”的追捧,呈現出跨代際的吸引力。然而,也正是這種“快節奏、強沖擊、易理解”的特征,導致微短劇的內容往往流于淺白、粗糙甚至庸俗,使得非議如影隨形。
回望電影誕生之初,類似的“雅”“俗”對立,也曾主導人們對電影的理解。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完成了電影的首場公開放映,但即便發明者也不能設想,電影除了給人們帶來感官刺激的視覺奇觀,還能有何其他用途。他們因此嘆息,自己做出的發明“沒有未來”。1930年,當觀看電影成為人們廣泛接受的娛樂形式時,法國作家喬治·杜阿梅爾卻寫下了討伐電影的辛辣檄文。在他的暢銷書《未來生活場景》中他斷言電影不可能具有思想深度,“是一種無知者的娛樂,是文盲們的消遣……是不必花費努力的奇觀,也不需要連貫的思考,不提出質疑,不認真對待問題,不點燃激情,不在人心深處點亮光芒,不激發希望”。
但如今杜阿梅爾的文字只有史料的意義,若非有意尋求,早已為人遺忘。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電影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不斷超越技術裝置造就的單純視覺奇觀,尋求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承載新的思想內涵。饒是如此,無論是杜阿梅爾之前愛森斯坦對蒙太奇手法的理論化闡述,還是在他之后本雅明關于電影重塑藝術功能的論斷,又甚或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電影將社會思潮與大眾審美偏好相結合,這些理論與實踐都一再表明,“思想深度”與“感官刺激”可以并行不悖,而符合大眾審美偏好而進入生活的藝術形式往往也最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其實,媒介并不像作家所設想的那樣存在著無法克服的上限。
誠然,相比電影制造的“大夢”,微短劇營造的短暫夢境,顯然來得更為破碎而迷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破碎而迷離的短暫夢境或許更加接近夢的本質——它與日常生活的體驗更為接近,也能更即時地回應現實的議題,反映大眾內心的真實愿望。就此而言,微短劇這一形式實際上具有比電影更大的優勢。至少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微短劇求快、求刺激并非其“原罪”,而是體現出精準直擊情緒“痛點”的能力,令其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向職場打拼的打工人、囿于家務的老年人等受眾,高效率地傳達真實的慰藉。
因此相較于扎根于草根的微短劇創作,真正的問題恐怕在于,尚沒有一種正視媒介和形式特性的微短劇理論,可以用相對明晰的話語闡述那些情緒“痛點”背后,為微短劇創作者們所模糊意識到的問題。實際上,微短劇中對于“效率”的追求占據主導,與其說這是創作者不約而同的個人選擇,不如說顯現了微短劇的創作者和觀眾所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困境。
同樣的困境還體現在:微短劇不斷重復各種已有的敘事“套路”,避免乃至抗拒文藝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試錯過程,阻礙了技法的突破更新。對此,微短劇的理論同樣需要建立一種解釋,來拆解和重構以“效率”之名所固定下來的技法行規,開啟微短劇更多的藝術可能性。
微短劇可許觀眾片刻好夢?答案或許在于它如何在時間限制中激發觀眾情感共鳴,又如何在面向商業化需求的同時開拓藝術探索的空間。無論是人力、資金還是時間投入上,微短劇都面臨高度的限制,這種限制從直接的效應來看固然影響了微短劇的選擇空間,但從電影發展的歷史看來,正是最受限制的早期階段產生了最多尋求藝術表達方式的嘗試。在此意義上,微短劇可以將高度成熟而工業化的影視劇,退回到尚未定型的原初狀態,這本身即為一種新的視聽語言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如果能夠在“短”中尋得突破,在“快”后回味深刻,那么微短劇不僅是觀眾的小憩之夢,也是對時代合格的藝術記錄。■朱恬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