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李勝杰
都說科技成果轉化難,難在什么地方?
作為一所以“石油”為特色之一的綜合性高校,長江大學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精準對接,破解難題,架起了一條從科研成果到油田的快速路。
傳承——成果轉化的一把金鑰匙
“科研成果走不出實驗室”似乎是一個廣泛存在的難題,但對于長江大學深耕石油行業幾十年的諸多團隊而言,這似乎又不是一個問題,這種自信源自何處?
“傳承讓我們在井下工具檢測領域聲名遠播。”近年以780萬元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江大學周元華副教授自信地說道。易先中教授、許福東教授……幾十年來,學校一大批學者堅持以用為導向,在井下工具及其檢測領域深耕細作,從1991年斬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到連續斬獲挑戰杯特等獎,醒目的成績讓眾多油田企業向他們拋來橄欖枝。
2018年,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計劃建設井下工具檢測中心,但遲遲沒有敲定最終方案。在公司領導赴長江大學的一次調研中,周元華團隊關于井下工具綠色節能檢測方案的匯報,讓公司負責人眼前一亮,當場拍板與長江大學簽訂合同。
自此,團隊開始為公司井下動力鉆具、提速工具等提供性能和壽命檢測整體服務方案。合作期間,渤海鉆探井下工具檢測服務迅速在業界贏得好評,業務量實現猛增,相關服務不僅輻射天津周邊石油企業,也被廣泛應用到中國石油旗下眾多油田。
贏得聲譽就是打開了市場。位于江蘇鹽城市的新永佳石油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慕名而來的企業。該公司不僅在前期向團隊購買了螺桿鉆具性能測試軟件,還計劃投資500萬元建立江蘇省級螺桿鉆具實驗平臺,也打算繼續與周元華團隊合作。
“在市場中贏得聲譽,還在于我們積極結合新技術,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勇于科研攻關。”周元華說道。在長江大學,類似于周元華這樣,聚焦某個領域傳承多年的團隊還有很多,他們手握成果轉化金鑰匙,持續服務于石油行業。2024年,學校僅技術轉讓服務,總金額就突破4.61億元。
出擊——打出成果轉化“組合拳”
“酒香仍怕巷子深。”隨著人才的更新迭代、學科的調整布局,如何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出校門,學校選擇主動出擊。
“信息不對稱是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學校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郝勇直言不諱。“教師們找不到企業的痛點、難點,企業的困難不知道找誰幫忙解決。”怎么辦?長江大學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2019年,學校與中國石油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研究中心。自那時起,該校電信學院羅明璋教授每年都會承擔起一項百萬級別項目。在他看來,共建“創新聯合體”“研究中心”這種組團出海方式,既體現了學校綜合性大學優勢,也是學校有組織科研的具體體現。
學校每位校領導都曾帶著專家教授親自跑油田、跑企業,談合作,拉近企業生產與教師科研的距離,既幫助教師找到科研新方向,又幫助企業解決生產實際困難。
羅明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深井隨鉆測控關鍵技術研究。通過“組團出海”,團隊為渤海鉆探、川慶鉆探、中油測井等多家公司提供成套技術解決方案。在解決企業痛點、難點的同時,團隊與企業合作的科研成果還獲得了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儀器儀表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合作邀約也如同潮水般涌來。
學校打出的第二拳則是派駐專家教授到企業和地方掛職或擔任特聘專家。在學校與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開展的一次座談會上,學校黨委書記王建平說,“專家的工資和待遇由學校兌現,如何發揮他們服務企業的潛力,企業說了算。”
學校與中油測井的合作堪稱典范。雙方不僅共建了創新聯合體,學校還選派了測井領域專家鄧瑞教授在該公司掛職,其在發揮“專家”作用的同時,更成了緊扣企校合作的“連接環”。
地方和企業提出需求,學校通過篩選,實現精準派駐、精準對接。目前學校派駐到政府部門或者企業的掛職人員已達40多人。“我們非常鼓勵老師們到地方、到企業去掛職。”長江大學校長劉勇勝說。
掛職助推產業發展的顯著成效在企業口口相傳。眾多企業和地方政府主動找上門,邀請學校教師到單位掛職或擔任特聘專家。學校張菲菲教授就是被油田企業主動邀請的專家。2022年,學校領導帶隊赴渤海鉆探談合作,在聽完張菲菲關于油氣鉆井核心工程軟件和鉆井智能化算法的成果匯報后,其被油田企業領導“一眼相中”。
原來,之前絕大多數油田企業所采用的工程辦公軟件都來自一家美國企業,其核心技術對外高度依賴,是典型的“卡脖子”技術,看外國人臉色不說,國外軟件還存在“水土不服”,針對國內復雜的地質構造,該軟件諸多特殊算法和功能需求都無法實現。
“巷子中的酒香”就這樣在座談中被發現。今年已是張菲菲在渤海鉆探擔任特聘專家的第三個年頭,其團隊所開發的成品工程辦公軟件或核心算法,不僅在渤海鉆探得到廣泛應用,實際已推廣到三大石油公司多家企業,基本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成本。
從鉆井工具到測井工具、從智能鉆井到智慧油田……長江大學實現了對石油石化行業的全產業鏈、全鏈條式科技服務支持。學校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長江厚順自豪地說,“石油行業的許多痛點、難點總能在長江大學找到答案。”
啟新——科研與行業發展的雙向奔赴
研究出來的科技成果到底有沒有市場?轉化中,教師的知識產權權益如何保障?“扶上馬送一程”,讓手握科技成果的教師,順利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是學校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和推動的工作之一。
乘著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行動的東風,學校積極建立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一方面制定積極的激勵政策,另一方面,又廣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知識培訓,增強教師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識與能力,著力破解教師“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難題。
“正在建設的學校概念驗證中心,將幫助教師跨越‘死亡之谷’,邁出科技成果轉化第一步。”學校目前有專職職業技術經理人39人,兼職14人,他們為教師成果轉化牽線搭橋,并提供流程指導。近年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金額不斷攀升,連續五年獲評“全國科技成果轉化高校百強”,去年還中標某央企單項近億元科技服務大單。
前不久,學校與中國科學院蘭州化物所、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獲批共建“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與三大石油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該校為具體運營主體建立的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荊州分中心投入運行,這都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插上了新的翅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