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白云 通訊員 蔣晶晶)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光谷大道路口,“張文昌警務室”里的“庭所聯動解紛工作站”是附近居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群眾難事千千結,這個由社區警務室升級而來的工作站,自2023年5月運行起,就承擔起“總解鈴”的重任。
“專業調解員常駐”:難題反復“磨”,現場找解法
東湖高新區法院特邀兩名專業調解員——周逸杰、趙周穎律師常駐警務室。他們不再只是“臨時救火”,而是成為工作站日常運轉的“智囊團”。居民有了煩心事,無論是家長里短還是經濟糾紛,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專業的法律咨詢和調解服務。他們與社區民警張文昌緊密協作,??心切┛此茻o解“硬骨頭”。

4月中旬,當代小區住戶周先生因窗外垃圾桶異味多次反映無果,一怒之下將垃圾倒在物業門口,撂下狠話“天天送”。初次調解,各方不歡而散。張文昌沒有放棄,他帶著兩位調解員深入走訪物業、居委會、業委會,然而聽到了更多關于垃圾桶異味的“苦水”,似乎陷入了僵局。但他們沒有氣餒,反復到垃圾桶擺放點勘查,敏銳地察覺到“現場可以做點小文章”——或許可以從空間利用和環境美化上尋找突破口。

于是再次召集各方協商,帶著現場觀察的靈感,果然碰撞出了答案:垃圾桶外移一米,消殺增至一日三次,最關鍵的是在垃圾桶與周家窗戶之間種上一排綠植! 有了這條“綠色緩沖帶”,周先生氣終于順了。
正是依靠這種“腳底板下找答案”的韌勁與智慧, 專業調解員和民警團隊今年以來已成功調解糾紛540余起,成功率達98%,將一件件煩心事化解在了居民家門口。
“法官+民警”上門:解了“面子”,更化“里子”
面對那些積怨深、反復鬧的“老大難”,工作站運用“法官隨警出診”模式。當社區民警在日常處警或調解中發現涉及法律專業性強、矛盾積怨深的復雜糾紛時,直接聯動東湖高新區法院法官,組成“法官+民警”聯合調解組,主動上門“把脈問診”。

樓上樓下兩戶居民因陽臺養寵異味問題頻頻發生爭執,樓上劉先生為阻擋異味,想搭建陽光房卻遭到陳女士激烈反對,雙方甚至發生了肢體沖突。 雖然民警聯合城管、物業暫時叫停了陽光房搭建,穩住了局面,但后續“晾衣滴水”“裝監控”等瑣碎報警卻接踵而至,顯然雙方心里的“疙瘩”還在。
民警張文昌與東湖高新區法院劉志強庭長直奔社區,從法理到人情,掰開揉碎講道理。 他們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相鄰權、飼養責任到隱私保護等法律規定入手,條分縷析,闡明利害,更用鄰里情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法官和民警兩次“上門診療”,原本針鋒相對的雙方握手言和。

工作站運行一年來,像這樣的“法官隨警出診”已達30余次,組織聯合協調會40余場。 “法官+民警”的組合,實現了法理與情理的深度融合,把公平正義送到了居民的心坎里。
“社區法庭”開庭:身邊案,警醒身邊人
工作站的獨特優勢不僅在于化解糾紛,更在于它依托警務室二樓設立的“社區法庭”,能將司法審判搬到居民身邊。這里審理的,都是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典型案件,如高空拋物、寵物擾民、租賃糾紛等。

今年5月,一起因高空拋物致人輕傷的案件就在此公開審理。居民張先生為圖省事,從三樓拋下建筑垃圾砸傷周婆婆。法庭依法作出判決,清晰展現了高空拋物的嚴重法律后果。旁聽的社區居民、物業人員都深受觸動。張先生當庭悔恨不已:“文化不高,沒想到砸到人還要負刑責,更怕影響子女前途。”
兩年來,這個設在群眾身邊的“社區法庭”已開庭審理涉民生典型案件20余場。每一次真實的庭審不僅解決了“事”,更在源頭播撒了法治的種子,讓知法守法的觀念在居民心中扎得更深。
如今,“有疙瘩,找老張”成了片區居民常掛嘴邊的話。張文昌警務室解紛工作站,通過民警、專業調解員、法官三方力量的緊密協同,讓專業調解觸手可及,讓司法服務下沉一線,讓法治教育深入人心。它實實在在地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層家門口,探索出了一條高效、務實、接地氣的基層善治可行路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