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武漢6月18日電(胡誠、張潘)“生物制造”是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湖北省加快產、學、研、用融合發展,讓“小小微生物”裂變為“大產業”,努力打造全國生物制造產業新高地。??
小小微生物激活大農業
“聚焦農業生物制劑創新,我們正在研發新一代可降解包膜劑與土壤修復劑。”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仁宗說,這種微生物菌劑可以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

圖為富邦科技生產基地。受訪單位供圖
這家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其核心產品之一是“生物刺激素”。“生物刺激素”是農業生產的“潤滑劑”和“放大器”,能有效提高農藥和肥料利用率,推動農業生產降本增效。
王仁宗說,“生物刺激素”之所以神奇,“秘訣”就在于其中存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地衣芽孢桿菌。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守文教授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以地衣芽孢桿菌作為“底盤”的聚谷氨酸,在生物發酵方面存在諸多優勢,用途廣泛。富邦科技“生物刺激素”所采用的,就是陳守文團隊的科研成果。
陳守文教授和團隊破解地衣芽胞桿菌基因“密碼”,凸顯其強大的胞外蛋白合成能力、高細胞密度和高生產力,以及生物安全性等優點,使之成為基于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地衣芽胞桿菌細胞工廠平臺。目前,團隊已與多家企業簽訂技術開發和轉讓協議。
2024年12月,湖北省政府印發《湖北省加快發展農業微生物產業實施方案》,旨在構建農業微生物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到2030年,將培育3-5家產值超過百億元的頭部農業微生物企業和10家產值超過十億元的領軍企業,并建設50個農業微生物產業示范基地。
菌株“變廢為寶”,賦能生物制造
走進湖北大學“微生物底盤細胞合成與應用”實驗室,生物制造小試平臺上的發酵罐24小時不停運轉。在這里進行的一系列生物制造技術研究和實驗,正悄然帶動未來產業發展變革。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世輝說,工業菌株是生物制造的芯片,一個核心菌株有助于企業占領產品細分市場,但我國80%以上核心工業菌株受制于國外。同時,正如光刻機制約芯片制造,高效基因編輯工具也制約著工業菌株改造效率。??

圖為湖北大學學生進行合成生物相關實驗。受訪單位供圖
2007年,楊世輝開啟對擁有諸多工業生產優勢的菌株——運動發酵單胞菌的研究。這種菌株能將秸稈、玉米芯等多種非糧生物質原料水解液快速轉化為乙醇,被視為生物能源生產的理想“催化劑”。
歷經數十年研究,楊世輝團隊建成了全球領先的菌株知識庫,并開發自主基因編輯系統,提出了工業菌株改造新理論。
“通過工業菌株,讓農業廢棄物化身產業新藍海。”楊世輝說,傳統技術依賴玉米等糧食生產乙醇,成本高昂且威脅糧食安全。我國秸稈年產量超9億噸,若能高效利用,相當于再造一個“地上油田”。
楊世輝作為創始人成立的武漢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產品纖維素乙醇和D-乳酸已完成千噸級中試及萬噸級示范生產。目前,萬噸級生產線正在建設中,預計5年內有望生產10萬噸乙醇與乳酸,實現十億級銷售規模。
產學研用融合,助力生物制造多點開花
走進位于光谷生物城的武漢康綠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通過智能控制系統監測聚谷氨酸發酵進程。
武漢康綠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聚谷氨酸、納豆激酶、輔酶Q10等原料,已在食品、保健品、護膚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近年來,湖北努力打造生物制造創新高地,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體系,由鏈主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攻關核心技術,加速形成從技術引領到市場占位。
湖北大學通過深化校企合作,與安琪酵母等企業共建合成生物技術創新聯合體和現代生物制造產業學院,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研發平臺。成果轉化方面,該校成功孵化包括武漢睿嘉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內的16家生物制造企業。相關技術先后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及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項榮譽。

航拍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受訪單位供圖
湖北省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史紅介紹,省科技廳系統梳理了全省技術需求清單,涵蓋九大類、上百項技術需求。省科技廳計劃在“十五五”期間,全面解決清單所列技術需求,推動湖北合成生物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湖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建平介紹,以湖北大學生物學為代表的傳統學科,緊盯全球合成生物學、生物制造等領域前沿動態,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布局,深耕生物及相關產業。當前,湖北大學生物學入選湖北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并依托相關實驗室,打造了華中地區合成生物學高地,成立了湖北省合成生物學學會。湖北大學作為發起單位與頭部企業共同牽頭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為湖北生物制造產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