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辦于1906年的暨南大學被譽為“華僑最高學府”。自華僑教育起步以來,學校為馬來西亞培育了大量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
暨南大學是中國最早在馬來西亞招生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國高校中接收馬來西亞學生最多的高校之一。目前就讀于暨南大學的馬來西亞學生約200名。一代代從暨南大學走出的馬來西亞學生以專業知識為梭,在中華文明與南洋文化的經緯間,織就了一條生生不息的文化之路。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馬來西亞斯里吉隆坡國際中學的課堂上,教師余薇君將《靜夜思》的平仄化作音符,以吟唱的方式教授學生古老的詩句。美妙的詩句插上翅膀,背負著鄉愁穿越時空。
余薇君的課堂從不局限于課本。為了幫助馬來西亞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文化,這位執教19年的暨南大學校友通過剪紙、寫春聯,講述節氣背后的農耕智慧。她教學生制作龍年手包,講述與龍相關的中國神話。她還帶學生合唱《真心英雄》——“歌詞里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正是華裔珍惜時光、奮力前行的真實寫照。”
這種“活態傳承”讓中文教育超越語言本身,從必修課變為文化盛宴,也成為連接中馬的情感紐帶。學生成績連年全A,校長陳順成稱贊她“撐起了學校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
余薇君的課堂是馬來西亞中文教育的縮影。“中文是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她說,許多學生的父母是商人或專業人士,他們深知中文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性。余薇君的創新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更激發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如果說教育是文化傳播的毛細血管,那么文學則是文明傳承的神經中樞。曾維龍現任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本科就讀于暨南大學中文系。走進曾維龍的研究室,像是踏入一座微型文學地質勘探站,燈光下攤開的《馬華新文學大系》書頁泛黃。通過前人的選集、文章,曾維龍剖析他們對于文學的思考,從中整理出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發展脈絡。
曾維龍尤其關注那些未被納入主流選集的作家與作品。經由他的梳理,那些被忽視的名字構成另一條文學發展脈絡。他說,總有人愿意把被埋藏的故事寫下來。
暨南大學賦予的學術基因,讓曾維龍在文學田野中培育出跨文化的“雜交水稻”。那些在暨南大學舊書店與同窗徹夜論道的青春歲月,如今化作學術研討會上從容自信的發言,讓一度邊緣化的馬來西亞華文文學,逐漸走到國際漢學研究的聚光燈下。
文化傳播的另一個陣地是傳媒。暨南大學校友陳韻傳從新聞主播轉型為自媒體創業者,創辦網站“訪問”,聚集馬來西亞優秀內容創作者,用中文講述深度故事。“互聯網的一切從訪問開始。”陳韻傳說。她抓住網絡風口,組建攝影團隊,致力于提升中文在馬來西亞的影響力。
在吉隆坡廣告公司的創意工坊里,鄭彥欣正在熟練使用剪輯軟件編輯視頻。這位暨南大學廣播電視學專業的畢業生讓紀錄片、短視頻、綜藝節目等各類素材在手中妙剪生花,并將中華文化的元素巧妙點綴其中。
在全球化浪潮中,這些跨越山海的努力,讓傳媒成為一艘承載文化認同的舟,載著中華文化,駛向更遼闊的海洋。
明年,暨南大學即將迎來建校120周年。回望過往,一代代暨南大學馬來西亞校友的人生軌跡仿佛構成一幅“南洋文化星圖”。他們的努力證明,當文明傳播超越地理意義上的“走出去”,升華為價值層面的“走進去”,文化的種子便能長成參天巨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1日 17 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