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咸安報道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產業振興,關鍵是要盤活鄉村“沉睡”的資源。近年來,咸安區聚焦農村土地碎片化、農業生產效益低等問題,推行“小田并大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完成“并田”改造1.34萬畝,有序引導土地流轉,讓“碎地”連成片、“閑田”變熱土,真正使土地“流”出活力、“轉”出后勁。

尊重農民意愿,解開“小田枷鎖”
盛夏時節,走進咸安區汀泗橋鎮聶家村,田野間連片成方的農田與縱橫相通的溝渠、道路相映成趣,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鋪展眼前。誰能想到,這個如今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和集體經濟強村,幾年前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僅1萬元。
聶家村有15個村民組、277戶村民,在1680畝耕地中,“巴掌田”“皮帶田”占了大半。“以前家家戶戶的地東一塊西一塊,大型農機進不去,種地費時又費力。”村黨總支書記鄧繼承返鄉時,這片零散的土地成了他的“心病”。因分散經營效益低下,不少耕地漸漸拋荒,“農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要壯大集體經濟、帶富村民,必須盤活這塊‘家底’?!?/p>
2017年,恰逢咸安區推進“小田并大田”改革,鄧繼承帶著村干部一頭扎進這項工作。他們跑遍15個村民小組,開了20多場屋場會,把政策掰開揉碎講給村民聽:“小田并成大田,農機才能‘活’起來;集中流轉還能穩拿收益?!?/p>
改革的難點,在于做通群眾思想工作。聶家村始終堅守三條原則:尊重群眾意愿、確保集體收入增長、不減少農戶收益。村里的養牛大戶羅清最初就是猶豫的村民之一。他家原來有8畝地,分散在三四塊田里,政策剛推行時,他心里直打鼓:“土地流轉出去,一簽就是好些年,自己沒田種了,這算怎么回事……”
村干部一次次上門講解,結合他養牛的實際需求算細賬。當自家零碎的小田真的并入大田后,羅清切實感受到了變化:過去地塊小,不僅管理麻煩——鄰居打藥可能飄過來影響自家作物,收割時間也難協調,下田更是一腳深一腳淺的泥濘;如今田成方、路成網,喂牛都方便多了。他在村里預留的自種區種上高粱、玉米,日子過得踏實又舒心。

這樣的轉變并非個例。面對村民的多樣顧慮,村干部總能找到破解的辦法:有村民擔心田塊重整后地力下降,就一筆筆算經濟賬,用實打實的收益預期增強信心;有村民憂慮流轉后收益縮水,便詳解土地政策,承諾按原有面積分紅,卸下他們的思想包袱;還有村民眷戀土地不愿流轉,村里便專門劃出一片自種區,滿足他們自耕自種的需求。
“嘴皮子磨破了,腿肚子跑細了,但看到村民們點頭認可,再累也值。”鄧繼承說。經過細致的思想工作,聶家村順利完成土地確權登記。
結合土地整治,優化“大田布局”
聶家村堅持“先流轉再整治、邊流轉邊整治”,同步推進撂荒地治理、耕地“非糧化”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為“小田并大田”筑牢基礎。在這里,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田園生態改善同步推進——通過集中流轉打破田塊壁壘,讓零碎、荒廢的土地重煥生機。

聶家村1600余畝“小田并大田”工程,由咸安經發集團子公司咸寧中天養護工程有限公司投資2700余萬元建設,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田塊整治、地力提升、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生態防護等一系列工程?!拔覀兤秸颂锕?、修通了溝渠、拓寬了道路,讓1600多畝耕地實現了‘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項目經理陳普介紹,如今耕地質量和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機械化種植、收割再也不是難題。

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咸安區還以科技為翼,引入數字化管理手段,配套建設智能灌溉系統和土壤監測設施,為精準農業鋪路。同時,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等措施,讓耕地更“肥沃”——預計水稻等主要作物畝產可提高15%以上。
不強迫流轉,不與村民“搶飯碗”
72歲的鄧仁星是村里的種地老手,過去守著6畝多地,卻被分成5塊零散田塊,大型農機根本進不去,收水稻全靠鐮刀割,辛辛苦苦忙半個月,也只夠勉強糊口?!靶√锊⒋筇铩闭咭怀雠_,他第一個簽字贊成,還主動幫弟弟做通了思想工作。
如今,鄧仁星選擇把土地流轉出去,6畝地連成片后,不僅能拿到穩定租金,還看著田地被統一規劃種植,心里踏實極了?!疤镞B片了,機器開進來,耕種收割效率高得很!河道也拉直修整了,環境變美了,這真是造福子孫的好事!”他望著連片的田地感慨道。
同樣是種地“老把式”,村民程威的選擇卻不同。過去180畝地零散分布,干活時東奔西跑,費時又費力;如今土地連成片,他索性承包下490畝地,搞起了規?;痉N植。“全程機械化操作,又快又省油,操作方便多了,能種的地也多了,效益噌噌往上漲,比以前省心太多!”程威算起賬來,眼里滿是干勁。
土地連片后,村里277戶村民各得其所:有人把地流轉出去,每年拿固定流轉費;不少人留在田里幫合作社種高粱、管作物,一個月多掙2000多元,“一份地兩份收入”成了常態。
“我們堅決不與村民‘搶飯碗’?!编嚴^承說,村里不僅預留了自種區,更在土地流轉中保障村民“隨進隨出”——無論選擇把地流轉給合作社還是種植大戶,村里都全力支持。
聶家村的實踐并非孤例。咸安區同步在汀泗橋鎮長壽村,大幕鄉金雞山村、泉山口村開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試點。目前,該區1.34萬畝的“小田并大田”耕地質量提升建設項目已經全部竣工,并開始種植農作物。這一重點農業項目的建成,系統性地解決了耕地碎片化、基礎設施薄弱等長期困擾,為土地規模化流轉、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項目區已成功吸引多家農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入駐,有效帶動了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聶家村等四個試點村以“小田并大田”為鑰匙,成功打開了農業規模經營的大門,實現了“碎地生金”、農民增收、村貌煥新。為咸安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蹚出了新路、積累了經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