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哺山鄉,播撒夢想!”
7月18日,驕陽似火,大悟縣宣化店鎮茶坳小學操場上,65名身著統一服裝的第十四屆大別山支教團志愿者,面對“大別山支教團”旗幟舉起右拳宣誓,鏗鏘誓言在學校操場上空回蕩,這標志著第十四屆大別山支教團志愿服務活動正式啟動。

65名成員隨即奔赴大悟的東新鄉、
新城鎮金嶺村、
宣化店鎮茶坳村3個村級學校
為600名山區孩子
開展為期1個月的豐富多彩暑假活動
從 “受助者” 到 “奉獻者”:
反哺是最動人的傳承
“我得到家鄉許多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現在,我想帶著更多孩子看見更遠的天空?!?站在茶坳小學的講臺上,清華大學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系2024級學生周佳輝說。
這個從老區大悟走出的清華學子,先后得到大悟五岳山教育基金會、朱道六獎學金等組織與愛心人士的獎勵幫扶,如今,他已成為第十四屆支教團成員,正與支教團隊成員一起在茶坳小學把自己收獲的溫暖傳遞給更多孩子。

這樣的“雙向奔赴”
在14年的支教史中不斷上演
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參與支教的董東花,大學畢業后毅然放棄城市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宣化店鎮金山初級中學當化學老師?!爸Ы虝r孩子們追著問‘老師,你明年還來嗎’的眼神,讓我明白這里需要更多人扎根?!?如今,她不僅在課堂上傳道授業,還常帶著學生參與支教團的“紅色小導游”活動,讓“反哺”的種子在下一代心中發芽。
截至2025年,這支團隊已吸引580名來自大悟本地以及全國各地53所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先后在大悟16所山區學校搭建起“夢想圖書室”“微型廣播站”,累計服務5503名山區孩子。從最初的1所學校到如今的多個支教點,從單一課程輔導到涵蓋文化、藝術、體育的多元課堂,變化的是規模與形式,不變的是“莫問前程,一路向善”的初心。
讓紅色基因活起來:
用大別山精神浸潤課堂
“大悟作為大別山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我們將邀請'薪火爺爺'陳義萬為志愿者和孩子們講述大別山紅色故事,支教團當好大別山精神的踐行者、傳承者!”第十四屆大別山支教團團長賀龍玨說。
同時
充分發揮大悟紅色資源優勢
把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大別山精神融入日常教學的點滴
大別山支教團與大悟紅色小導游
2支志愿團隊手牽手
共同開展“重走突圍路 傳承革命志”等
紅色教育活動
“我們不僅要教知識,更要讓孩子們知道,腳下的土地蘊藏著怎樣的精神力量?!?第十四屆支教團副團長陳曉桐說。
14年來
支教團圍繞大悟紅色文化
開展的課程與活動超百場
讓大別山精神從歷史課本
走進孩子們的生活
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成長養分
14年的堅守:
用青春答卷踐行大別山精神
“這是清涼油、藿香正氣水和防溺水手冊……”7月18日清晨,團縣委的工作人員將防暑物資交給支教團,這是他們連續14年為支教點提供的保障。縣紅十字會的急救培訓、縣婦聯的暖心禮物,更讓這場公益行動充滿了“眾人拾柴”的溫暖。
從最初的簡陋教室
到如今的標準化物資配備
從單一的課堂教學
到“校地聯動 + 藝術賦能”的多元模式
支教團的成長
也是老區大悟教育幫扶生態
不斷優化的縮影
今年,第十四屆大別山支教團將與大悟縣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心深化合作,除文化課外,為山里孩子們送去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課程、團輔活動,舉辦聲樂課、科學實踐課、美術等主題興趣課堂。

當青春與老區相遇
當理想扎根土地
紅色基因便有了最鮮活的傳承模樣
從2012年到2025年,這支由大悟本土大學生發起的公益組織,用14載的青春堅守,以讓一顆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截至目前,這支團隊已獲得“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等20余項榮譽,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多次報道。
但對于志愿者們而言,最珍貴的“榮譽”,是孩子們作業本上“長大后我也要當老師”的稚嫩字跡,是曾經的學生如今成為同事的動人瞬間,是14年來5503名孩子眼中愈發明亮的光。
七月流火
在大別山老區大悟的深處
這場青春愛心接力的故事還在繼續
當清晨的陽光灑滿教室,當孩子們的笑聲回蕩在山谷,那些年輕的身影,用汗水和奉獻反哺山鄉,正用最熾熱的青春弘揚踐行大別山精神,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和延續,為老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來源:孝感日報 特約記者易榮波 李怡 通訊員沈春玲 劉奇彩 丁紅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